試閱
特價

怪咖心理學之鍛鍊正能量思維,用科學方法讓好事成真!

Rip It Up: The Simple Idea That Changes Everything

NT$420NT$332save21%

3 件庫存

網上分享

內容簡介

裝假就能成真,當你想要什麼特質,只要表現出你好像已經具備了。

用簡單的行為,就能改變你的情緒,甚至性格與命運!

 

Ÿ握手與說話也隱含著能量?

Ÿ身體語言能夠決定情緒嗎?

Ÿ真的有驅散負面情緒的實驗?

Ÿ愛的正能量可以被製造嗎?

Ÿ釋放怒氣反而會產生負能量?

Ÿ如何擺脫壞情緒?獎勵為何常常適得其反?

Ÿ拖延症、肥胖、煙癮真的能克服嗎?

 

英國最受大眾歡迎的心理科普學家、《怪咖心理學》暢銷作者李察.韋斯曼,透過各種有趣新奇的科學實驗,得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幫助你我走出人生低谷,克服憂慮、沮喪、消沉或自我懷疑,產生一個更加自信、充滿活力、更有安全感的全新自我。

 

本書明確揭示了甚麼樣的行為模式會影響我們的信念、情緒和意志力。當你身處困惑、爭執或負面能量充斥的時候,或者當你想要說服別人,贏得信任與愛情,透過這些具有科學根據的心理實驗結果,搭配多種「裝假成真」練習,你就能瞬間擁有驚人的改變:

 

þ只要坐直身子與交叉手臂,你堅持的時間就會比其他人長一倍!

þ想要戒菸或拒絕巧克力蛋糕,就握緊拳頭,或是手握一隻筆

þ想鼓勵別人認同你,記得聊天的時候要微微地點頭

þ想知道殺價或談判容不容易成功,先觀察對方坐的是硬椅子還是軟沙發

þ想要激發創意,只要花點時間四處走動,路線越曲折越好

……還有更多更多

 

原來,不只大腦會影響身體,身體也會影響大腦。這個簡單的觀念促成了一系列快速有效的方法,幫助我們變得更快樂,擺脫焦慮和憂鬱,墜入情網,永遠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解決拖延問題,甚至延緩老化。最重要的祕訣就是:「想要某項特質,就表現出你好像已經具備了。」

 

從說服到拖延,從害怕到恐懼,從熱情到性格,這些心理學的革命性理論告訴我們,改變行為模式,最後真的能改變我們的人生。現在,就從一個小改變開始吧!

 

※(原書名:正能量心理學:科學版的「吸引力法則」,教你用行為改變思維,正向改變人生)

作者/譯者簡介

作者

李察‧韋斯曼(Richard Wiseman)

英國著名的怪咖心理學教授,致力於以科學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看似無法用理性理解的行為。他是獲獎無數的職業魔術師,倫敦魔術協會最年輕的會員之一。後獲得愛丁堡大學心理學博士,並獲頒劍橋三一學院Perrott-Warrick獎學金,負責英國賀福郡大學心理系的研究單位,專門針對鬼魂、奇蹟、魔術、騙術和直覺等心理學進行科學研究。

許多世界級頂尖科學期刊都報導了他的研究,另外諸如《時代雜誌》、《每日電訊報》及《衛報》等多國際媒體都曾專題介紹他的研究。他接受過數百個廣播與電視節目專訪,經常與各界名人合作,在BBC等著名媒體進行以成千或上萬人為對象的大規模實驗。他的實驗上過金氏記錄。

 

譯者

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 MBA,曾任職西門子電訊與花旗銀行,目前為專職譯者,從事書籍、雜誌、電腦與遊戲軟體的翻譯工作。

http://blog.yam.com/cindybooks

目錄

序:開始行動吧!

第一章 行為製造快樂

1-1 改變一切的簡單概念

1-2 檢測「裝假成真」原理

1-3 讓你更快樂的肢體動作

 

第二章 行為製造愛情

2-1 什麼是愛情

2-2 身體感知的誤判

2-2 實驗室裡的愛情

 

第三章 行為改變心理健康

3-1 癱瘓和情緒

3-2 消除疼痛和憤怒

3-3 用行為對抗憂鬱

 

第四章 行為增強意志力

4-1 獎勵無效論

4-2 小改變引發大效果

4-3 輕鬆又有效的減肥法

 

第五章 行為增強說服力

5-1 說服會遇到的問題

5-2 行為創造信念

5-3 行為如何操弄群眾

5-4 幫行為找理由

5-5 從行為建立關係

 

第六章 行為塑造嶄新自我

6-1 行為與性格的關係

6-2 如何變得更有自信

6-3 衣著對性格的影響

6-4 性格未定論

6-5 行為與減緩老化的關係

 

結語:用「裝假成真」改變世界

序/導讀

開始行動吧!

激勵大師和企業教練常鼓吹一個簡單的理念:想改變生活,就要先改變思維;抱持正念,就會更快樂;想像完美自我,自然會變得更好;跟富翁一樣思考,就能奇蹟致富。原理上,這些想法聽起來都很合理。但實務上,那些方法常行不通。研究顯示,一般人很難持續抱持快樂的想法;員工再怎麼想像完美自我,還是無法升遷;整天做發財夢的人也無法致富。

一百多年前,維多利亞時期的優秀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提出截然不同的改變方法。此後,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做了數百種實驗驗證詹姆斯的理論,發現那理論可以應用在人類生活的各個面向。或許最重要的是,他的研究促成許多簡單有效的方法,幫大家變得更快樂,擺脫煩惱與焦慮,墜入情網,永遠幸福,維持曼妙身材,增強意志力與信心,甚至延緩老化。這項研究已在無數的科學研討會上提出,在許多學術期刊上發表,卻鮮為大眾所知。

我在上一本著作中提過這理論的諸多應用。本書則是更進一步,深入淺出地介紹詹姆斯的革命性理論,告訴你為什麼你相信的思維運作方式是錯的,證明改變不見得很難,並說明一系列簡單可行的技巧,幫你改善日常生活的各個面向。

這本書從頭到尾都會請你改變行為,為了強調這個關鍵重點,我想請你做一件我猜你從來沒做過的事:在閱讀的過程中,撕掉書的一部分。我猜,現在你的腦子裡可能閃過兩個想法。

第一種,你可能心想:「不~~~~~~,我討厭撕書!」那當然是實驗的重點。你叫人改變行為時,對方會馬上舉出許多理由,說明他們為什麼應該維持原狀。這種態度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行為很快就在我們的腦中根深柢固,不久就跟老友一樣熟悉),卻也是改變的最大障礙。克服這種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做之前沒做過的事:讓你感到不安但無害的事,例如撕書。

第二種,如果你是讀電子書,顯然你無法做這個實驗,沒關係,隨便找一本教你改變思維的勵志書,改撕那本書就行了。

為了起個頭,我們就從一個小改變開始吧。下一頁是「規則手冊」的圖案,現在就撕下它,然後把它撕成四片,把每片揉成紙團。希望你不會覺得太難過,而是感覺到腦中有些微但實質的改變。我希望你喜歡這個練習,因為我在這本書中會持續請你改變行為的許多面向,每次都讓你感受到思維與感覺上有更明顯、重要的轉變。

該是你接納全新改變方法的時候了!這是有科學根據,顛覆傳統思維的方式,以最輕鬆、迅速、有效的方法幫你改變生活。

現在,讓我們將身體坐直,深呼吸,開始行動!

內容連載

改變一切的簡單概念

心理學家認為,任何情感完全是人們觀察自己行為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微笑從來不是因為開心,但是我們開心一定是因為微笑,情感和行為兩者相互影響。既然行為可以引發情感,那表示你只要舉止展現某種情感,就能創造那個感受。這就是「裝假成真」原理。

全球第一個在實驗室裡做的心理學實驗,發生於一八七九年,出自德國心理學家威廉.馮特教授(Wilhelm Wundt)之手。這個歷史上著名的研究是在萊比錫大學的一個小房間裡進行,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出維多利亞時代的科學家如何研究人類的大腦。馮特開創的實驗心理學大可以選擇研究各種引人入勝的主題。例如,人類為什麼會墜入情網?為什麼會相信上帝?為什麼有時候會想要自相殘殺?但他卻偏偏選擇做一種奇怪又詭異的小銅球實驗。

馮特和兩位學生圍在一張小桌前,把計時器、開關、精心設計的金屬台加以組合,接著在組合好的金屬台上放一顆銅球。一位學生把手放在離開關幾公釐的地方,很快地,銅球從金屬台上落下,同時啟動計時器。當學生一聽到銅球掉到桌上的聲音,就立刻按下開關,停止計時器。馮特仔細記錄計時器上的秒數,創造了心理學的第一個資料點。

如果你認為落球實驗做個一兩天,馮特就會闔上筆記本,報告實驗結果,然後去做下一個更有趣的實驗,那你就錯了。他持續做那個實驗好幾年,觀察數百人的實驗反應。就像物理學家想找出物質的本質一樣,馮特和他的團隊也想找出人類意識的基本組成。他們請有些受測者在一聽到銅球觸及桌面時就按下開關,請另一些受測者在完全意識到銅球碰撞的聲音時才按下開關。第一種情況是叫受測者把注意力集中在銅球上,第二種情況是叫受測者注意自己的想法。馮特認為,當實驗正確進行時,第一種反應代表單純的反射,第二種反應則牽涉到意識決策。不意外的是,很多受測者一開始也搞不清楚這兩種情況的細微差異,所以他們需要做上萬次測試後才能進入正式的實驗。

馮特仔細檢查實驗結果,得出以下結論:反射反應的時間平均需要十分之一秒,受測者對銅球落地聲的印象相當模糊;相反地,當受測者有意識地聆聽落球聲時,平均反應時間是十分之二秒,但對落球聲的印象卻清晰許多。

馮特在解開反射反應的奧祕後,一生致力投入數百個類似的實驗。他的研究方法意外產生極大的影響,十九世紀探索人類大腦的學者幾乎都是承襲他的方式。在歐洲各地的心理學實驗室裡,研究人員幾乎想都沒有多想,就延續那樣的實驗。

詹姆斯最偉大的貢獻,或許是他在多數人視為理所當然的現象背後,發現了那些現象的奧祕和實質意義。一八九二年,他思考以這種方式了解人類心理的重要性,並舉例說明他注意到的一些現象:我們開心時為什麼會笑,生氣時為什麼不會?為什麼面對群眾時,我們不能像和友人對話一樣侃侃而談?為什麼某位妙齡女子令我們神魂顛倒?一般人只會說:「開心當然會笑啊!看到人群當然會心臟怦怦跳啊!我們當然愛妙齡女子啊,那曼妙身材裡包覆著美好的靈魂,如此顯而易見,讓人心馳蕩漾!」

這種思考方式讓詹姆斯得以發展出他最具爭議性的理論,顛覆了我們對人類思維的了解。

 

情感與行為的關係

一八八○年代末期,詹姆斯把焦點轉移到情感和行為之間的關係。對門外漢來說,這個主題對舉世聞名的哲學家兼心理學家來說似乎是個奇怪的選擇。一般認為,某些事件和想法會讓人產生情緒,進而影響行為。例如,深夜裡你赫然發現自己走在一條出奇黑暗的街道上,或是老闆突然把你叫進他的辦公室,說要幫你加薪,或者你突然想起五歲時某次不小心從樓梯上跌下來。這些刺激讓你感覺到某種情緒,或許黑暗的街道讓你感到不安、加薪讓你開心、跌落樓梯的回憶讓你難過。最後,這些情緒影響了你的行為:害怕讓你出汗、開心讓你微笑、難過讓你流淚。從這個角度來看,感覺與行動之間的關連很直接,沒什麼特別,祕密揭曉,結案!

 

行為和情感,一般認為情感會促發行為:

不安→流汗

開心→微笑

難過→流淚

 

然而,詹姆斯以前研究過看似直截了當的心理現象,他知道傳統認知往往會造成嚴重的誤解。以詹姆斯對記憶的研究為例,多年來理論派的哲學家認為,記憶的運作就像肌肉,記得愈多,記憶力愈強。詹姆斯懷疑該理論的真實性。為此,他花了八天的時間,記錄自己背誦雨果(Victor Hugo)詩作《撒特》(Satyr)前一百五十八行的時間,他發現背誦一行平均需要五十五秒。接著,了進一步訓練記憶,後續的三十天,他每天花二十分鐘背誦米爾頓(John Miltion)的《失樂園》(Paradise Lost)第一冊。如果「記得愈多,記憶力愈強」的理論是真的,詹姆斯認為他回頭再去背《撒特》接下來的一百五十八行時,背誦的時間應該會縮短。但是,當他回頭背下一段時,卻發現背誦時間比上次還長,可見這個假設是錯的。詹姆斯想探討一般人習以為常的情感理論是不是也存在著另一種可能,於是他開始研究人們如何判斷別人的情感。

(後略)

法國醫生杜鄉(Guillaume-Benjamin-Amand Duchenne)之前曾對自願受試者的臉部進行電擊,以研究臉部結構。達爾文看到杜鄉的研究時,驚訝地發現杜鄉竟然可以把情感和受試者的表情輕易地聯想在一起,令他好奇心大作。他拿一些相片給朋友看,請朋友臆測相片中的人看起來是什麼感受。他的朋友也是輕易把表情和某些情感聯想在一起,由此可見我們的大腦先天就會根據臉部表情來判斷別人的感受。

讀了達爾文的實驗後,詹姆斯用這項實驗作為自己研究情感理論的基礎。這項實驗顯示,人類非常擅長從面部表情判斷別人的情緒,而詹姆斯想知道,同樣的機制是否也可以用來解釋人類對自己情緒的感受。他推測,就像你看到別人的表情會臆測他的感受一樣,當你看到自己的表情時,也會判斷自己應該有何感受。

詹姆斯的原始假設是,任何情感完全是人們觀察自己行為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微笑從來不是因為開心,但是我們開心一定是因為微笑。(或者我們也可以用詹姆斯比較有詩意的說法,來解釋這個顛覆性的假設:「你逃離大熊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跑開才感到害怕。」)。詹姆斯對「人體面對刺激時的本能反應」(例如,把手從火焰中抽回、聽到笑話時露出微笑、看到發怒的大熊時拔腿就跑)及「大腦觀察動作後,瞬間產生情感」做了明確的區分。你看到熊,身體反應是拔腿就跑,大腦因此判斷「我感到害怕」。現代版的詹姆斯理論是把情感和行為之間的關係視為雙向的,兩者相互影響,例如,我們微笑是因為快樂,而在微笑時,我們又變得更快樂了。

詹姆斯從來沒正式檢測他的理論,因為他覺得實驗很無聊,對學術研究沒什麼助益。(「一想到心理學要用黃銅器材實驗和代數運算,我就怕了。」)不過,他向來非常務實,馬上探索這個理論的實務應用。既然行為可以引發情感,那表示你只要舉止展現某種情感,就能創造那個感受。或者正如詹姆斯的名言所述:「想要某項特質,就要表現出你好像已經具備了。」我把這個簡單但強而有力的命題稱為「裝假成真」原理(As If principle)(參見下圖)。

 

行為和情感,一般認為的因果關係如下:

你感到快樂→你微笑

你感到害怕→你逃開

裝假成真理論認為反之亦然:

你微笑→你感到快樂

你逃開→你感到害怕

 

在詹姆斯的諸多理論中,他顯然對這方面最感興趣。在某次公開演講中,他說這個論點的潛在威力有如「潛伏電光」,並熱切地說:「……讓自己愉快的方法……就是愉快地坐直身子,愉快地環顧四周,言行舉止好像你已經很愉快似的……你跟壞情緒對抗,只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上頭,使壞情緒牢牢地纏繞在腦海中……」

詹姆斯的理論飽受一些同行的批評。馮特直斥那想法無稽,說那是「心理學的假象解釋」,並提出他對情感的論點。他說情感是一種「感覺」,是「心理層面無法分析的簡單過程,與思考層面的知覺相通。」詹姆斯為自己的主張辯解,但是那理論對想法比較傳統的同事來說還是太過前衛,因此,很快就被束之高閣,貼上「超越時代」的標籤。這麼一擱,就擱了六十幾年。

 

檢測「裝假成真」原理

幾年前,科學家決定對詹姆斯的假說展開終極的測試,他們對受測者進行腦部掃描,請受測者做出害怕的表情。研究者從機器窺探受測者的大腦,他們看到杏仁核非常活躍,因此推論受測者的確有恐懼的感覺。所以,研究人員得到了終極的證據,證明假裝感受可以直接影響大腦。

一九六○年代末期,年輕的詹姆斯.萊爾德(James Laird)在羅切斯特大學攻讀臨床心理學博士。在某次實習課程中,指導教授要求他訪問患者,同時教授透過單面鏡在一旁觀察。訪談過程中,患者的臉上突然出現一抹不尋常的微笑,那微笑引起萊爾德的好奇,他想知道患者露出那不尋常的表情時是什麼感受。他開車回家的途中,腦中一再浮現那次訪問的情況,對那抹微笑益發好奇。最後他逼自己做出同樣的表情,以了解那是什麼感受。他驚訝地發現那微笑讓他瞬間快樂了起來。好奇之下,他接著嘗試皺眉,心情馬上難過了起來。那次開車回家的奇怪體驗,從此改變了萊爾德的職業生涯。當晚他回到家後,馬上走到書架前,查詢情感心理學的相關資訊。巧的是,他拿起的第一本書就是詹姆斯的《心理學原理》。萊爾德閱讀詹姆斯失傳已久的理論,覺得那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在車內微笑後馬上變得更快樂了。他也意外發現那理論已歸入史書,從來沒做過應有的測試。為了測試,萊爾德邀一些志願受測者到他的實驗室,讓他們微笑或皺眉,然後告知感受。根據詹姆斯的理論,微笑的人應該會比皺眉的人快樂許多。

不過,萊爾德擔心受測者可能會迎合他,說出他想聽的結果,所以他必須想辦法在隱瞞實驗的真實目的下,讓他們微笑或皺眉。後來,他巧立了一個名目。他告訴受測者,他們參與的實驗是研究臉部肌肉的電流活動,並在受測者的眉宇間、嘴角和下巴邊緣裝上電極。接著,他向受測者解釋,情緒的變化會影響實驗結果,為了避免情緒造成誤差,要求他們在實驗的過程中要告知情緒變化。

電極器當然是假的,但是那個巧立的名目讓萊爾德可以偷偷地把受測者的表情轉為笑臉或苦臉。為了塑造憤怒的表情,他叫受測者把眉宇間的電極器往下拉,用咬牙切齒的方式收縮下巴上的電極器。為了塑造快樂的表情,他叫受測者把嘴角的電極器往上揚。受測者依照要求改變表情後,接著他給受測者一張表格,上面列了一些情感的項目(例如,激動、不安、快樂、懊悔等等),請受測者評估各種情感的感受度。結果相當驚人,跟詹姆斯在十九世紀末的預測一樣。受測者在做出微笑的表情後,覺得更快樂;在皺眉後,覺得更生氣了。

研究過後,萊爾德訪問受測者,問他們是否知道自己為什麼在實驗中會有那些不同的感受。只有少數幾人把新感受歸因於臉部表情的操控,其他人都無法解釋感受的轉變。其中一位把表情轉為皺眉的受測者表示:「我其實毫無怒氣,卻不自覺地想到令我發怒的事情。這實在有點荒謬,我知道我正在接受測試,沒理由生氣,但我就是控制不了。」

 

立刻就快樂起來的方法

十九世紀初,俄國戲劇導演康斯坦丁.史坦尼斯拉夫斯基(Constantin Stanislavski)發明了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顛覆了戲劇界。這種表演方法的關鍵在於鼓勵演員以控制行為的方式,在舞台上體驗真實情感。這種方法常稱為「魔力假使」(「假使我真的有這種感受,我會怎麼表現?」),一些知名演員也採用這種方式。例如,馬龍白蘭度、華倫比提、勞勃狄尼洛。

同樣的方法也用於探討「裝假成真」原理的實驗室研究中。假設你現在參與驗證「裝假成真」原理的研究,首先,用1到10來評估你目前快樂的程度,1代表你剛跌進水溝裡的心情,10則代表你看到最痛恨的敵人跌進水溝裡的心情。接著,請開始微笑。不過,我要的不是短暫擠出沒什麼感覺的微笑,請依照以下的指示微笑:

 

  1. 坐在鏡子前。
  2. 放鬆額頭和臉頰的肌肉,嘴唇微開。在科學界,你現在的表情稱為「中立」,像一張空白的畫布。
  3. 將嘴角肌肉往後拉向耳朵,盡量把笑容拉大,笑到眼晴周圍產生紋路。最後,把眉部肌肉輕輕揚起,維持這個表情約二十秒。
  4. 收起表情,想想你現在的感受。你現在感覺比一開始快樂嗎?你給現在的感受打幾分(1到10)?

多數人表示這個練習讓他們感覺更快樂了。就像詹姆斯一百年前預測的那樣,只要改變臉部表情幾秒鐘,就可以大大影響你的感受。

為了讓你更開心,你可以把這種微笑融入日常生活中。畫兩張你笑逐顏開的自畫像,以提醒自己經常微笑。一張自畫像畫在A4大小的紙上,另一張畫在5公分見方大小的紙上。盡量把自己畫得幽默、快樂一些。把大圖貼在家中顯眼的地方,把小圖放在錢包或皮夾裡,以提醒自己記得微笑。

其他的科學家為了確定這種驚人效果是真實的,開始模仿萊爾德的創新實驗。他們不是在受測者的臉上裝假電極器,而是各自巧立不同的名目。攝影師為了讓人微笑會讓被拍照的人喊「cheese」,因此,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聯想到他們可以叫受測者重複發出「ee」的聲音(類似「一」的聲音),讓他們變成笑臉;或是重複發出「eu」的聲音(類似「憂」的聲音),讓他們的表情接近厭惡。

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則把兩個高爾夫球的球座分別放在受測者的兩眉前端,接著請他們做出兩種表情。一組是以擠眉方式讓兩個高爾夫球球座相碰,如此一來兩眉一起下垂,形成不悅的表情。另一組則是維持兩個球座分開,形成中立的表情。

這些類似的研究中,或許最有名的是德國研究者的實驗。德國研究人員告訴受測者,他們正在研究一種新的教學法,教導脖子以下癱瘓的人如何寫字。他們叫半數受測者用牙齒平咬著鉛筆(迫使臉部變成笑臉),叫另一半的受測者用嘴唇銜住鉛筆(表情變成苦臉)。不斷發出「ee」聲、保持球座分離,或是用牙齒咬住鉛筆的受測者在瞬間都變得更快樂了。研究人員一再證實,萊爾德的研究結果很真實,詹姆斯的理論是正確的。行為的確會影響感受,所以我們的確可以像「裝假成真」原理預測的那樣,隨心所欲地製造情感。研究人員受到這些結果的激勵,開始探索這個理論對身體及頭腦的影響。

 

讓你更快樂的肢體動作

「裝假成真」原理告訴你:想讓自己快樂起來,不要光用想的,直接做出你很快樂的行為,效果更快,也更明顯。像是微笑、腳步輕盈、抬頭挺胸、談開心的事、跳舞、大笑、唱歌,或是任何你愛做的事。即便是單純的鼓掌一樣有效。

詹姆斯不僅推測微笑會讓人更快樂,他也認為人類行為的各方面,包括走路和說話的方式,都會影響自己的感受。為了驗證這項推測的真實性,心理學家開始身體力行。研究人員證明,主要的臉部表情只有幾種;他們也以相同的方式證明,基本的走路方式也只有六種。例如,大步走是指邁出大步伐,步伐輕快,手臂前後擺動。相反的,拖曳步行的步伐小,肩膀下垂。研究顯示,走路的方式與情緒感受密切相關,大家覺得「大步走」是快樂的,「拖步走」是難過的。

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的心理學家莎拉.史諾葛拉斯(Sara Snodgrass)想知道改變走路的方式能否影響情緒。她佯稱是做身體活動影響心跳速度的研究,請受測者以兩種方式各走三分鐘。一半的受測者是大步走,甩動手臂,同時抬頭挺胸;另一半的受測者則拖著步伐小步走,並低頭看腳,這實驗有如搞笑團體蒙提.派森(Monty Python)的短片《低能走路部》(Ministry of Funny Walks)。等受測者走完後,研究人員請他們評估自己的快樂程度,結果驗證了「裝假成真」原理:大步走的人比拖步走的人快樂許多。

「裝假成真」原理也可以讓人在見面不久後就拉近彼此的距離。海德堡大學的薩賓娜.科赫(Sabine Koch)對於肢體移動對大腦會產生何種影響相當好奇,她的舞蹈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們以流暢的動作移動時比較快樂,以突兀僵直的動作移動時比較不快樂。科赫知道要說服大家平時多舞動很難,所以她把注意力轉向另一個比較實際的行為:握手。

科赫訓練一群人以兩種方式握手。有些人是學習以順暢的方式握手,另一些人是學習生硬地上下握手。接著,她請這群握手部隊和五十位受測者握手。每次握手後,科赫就詢問受測者的感受。結果很驚人,被順暢地握手的人覺得比較快樂,心理上也比較親近對方,覺得對方比較討喜與開放。所以順暢的握手動作讓受測者聯想到快樂,讓他們感覺更好,也對剛剛見面的對象更有好感。

 

這樣握手才快樂

科赫的研究可以幫人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她訓練研究人員做三種「順暢式」的握手和三種「生硬式」的握手,結果發現不同的握手方式會對人產生不同的影響。想要複製科赫的順暢握手方式,你可以握住某人的手,然後緩慢流暢地上下移動自己的手。而「生硬式」的握手,則是突然把手往下移,停頓一下又迅速把手拉起。練習握手動作時,一開始可能會感覺不太自在,有點奇怪,但是練習久了就會愈來愈自然。把焦點放在盡可能讓手部「順暢」移動上,一旦你對科赫的握手法有自信了,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讓人留下良好印象。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

Be the first to review “怪咖心理學之鍛鍊正能量思維,用科學方法讓好事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