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特價

圖解心理學(二版):正面迎戰人生難題!讀懂自己、看穿他人,從0到99歲都適用的生涯處方

面白いほどよくわかる!心理学の本

NT$480NT$379save21%

3 件庫存

網上分享

內容簡介

日本圖解書第一品牌西東社.暢銷圖解心理學系列叢書

知名心理學家 澀谷昌三攜手心理學大師 佛洛伊德、榮格、皮亞傑……

聯手打造最輕鬆易懂、也最完整涵括現代人煩惱的心理學啓蒙書

人生豁然開朗,找回自我與自信

【全系列暢銷110,000冊,心理學入門必讀經典】

 

099歲都適用,每個家庭都必備的心靈醫藥箱

脆弱、不安、憤怒⋯⋯那些難解的結、心裡的傷,

第一次可以完整地探究根源,真正理解。

 

實用‧易懂‧超有趣

3分鐘讀懂一個概念╳150則心理煩惱詳解

 

【專業推薦】

周志建(心理博士/故事療癒作家/私塾帶領人)

楊明磊(前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

林旻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優聘教授兼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作家)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靈叢書作家)

簡意玲(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兒系教授)

 

「自覺是治療的開始」,心理學存在的目的,就是幫助人們認識自己。這本書淺顯易懂,是心理學入門的好書。──周志建(心理博士/故事療癒作家/私塾帶領人)

 

本書的特色即是將專業、系統的心理學知識,以易懂清晰的圖畫,深入淺出又清楚明白地引導讀者進入心理學世界,只要與人接觸就能用到心理,《學圖解心理學》是您進入心理學殿堂最輕鬆有趣又不失專業的方式。──楊明磊(前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

 

心理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相信透過圖解 心理學的引領,我們定能知己知彼、開創屬於自己幸福且美好的人生!──林旻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與輔導學系助理教授)

 

心理學是認識人類內在運作最重要的學科。缺乏對人心理的瞭解,無疑是另一種形式的文盲;心理文盲。將對自我、對他人、對生命一無所知。而此書正是你對心理不再無知的最佳解說,讓人充份學習認識人,認識生命。──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靈叢書作家)

 

心理學可以很科學、很實用、也可以很生活化、很時尚。這本像字典一樣的心理學工具書,證明了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簡意玲(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領讀者進入心理學的領域,並提供許多平日生活中可以運用的知識與解答,是很好的入門書籍。──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

 

天天都得面對的人際關係、工作壓力、忽遠忽近的戀情、婆媳大戰⋯⋯我們隨時隨地都在面臨自己的各種情緒潰堤,而身為團體生活的一份子,我們也無時無刻都受到他人的反饋與影響。心理學正是一門專業的學科,以科學的方式探索自己與他人的心靈,並解決這些雖然日常卻影響深遠的難題。

 

人類對心靈的好奇從未停息,從亞里斯多德開始,就不斷有人投入這個領域,長達2000年的討論與研究,心理學的系統龐大、流派眾多,加上近年來對大腦的研究日新月異,想要一窺心理學全貌的讀者,要不就是只能跟著某幾個流派走,要不就是不知該如何下手。

 

本書邀請日本浸淫心理學30年的澀谷昌三撰寫,以最符合現代人的課題為主軸,並網羅心理學各重要的大師與理論作為輔助,加上西東社專業的圖解技術,讓看似艱深難懂的心理學化為一段段輕鬆易消化的零食,理解起來毫不費力,於是才能更了解自己與他人。

作者/譯者簡介

◎作者簡介
澀谷昌三
1946年生於神奈川縣。東京都立大學文學博士,專攻心理學,曾任目白大學教授,現為目白大學榮譽教授。以心理學領域的「非語言溝通」為重心撰寫多部著作,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剖析從商場到戀愛的種種人際關係。主要著作有《圖解心理學》《圖解人際關係心理學》《圖解戀愛心理學》(漫遊者文化)、《了解人在想什麼:一生受用的心理學入門》(究竟出版)、《如何影響他人的心理學》(晨星出版)、《1分鐘搞定對手的讀心術》(台灣東販)、《一見面,就看穿人心》(立村文化)等。

◎譯者簡介
劉名揚
1968年生於台北。美國紐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畢業。曾長年旅居美、日,現專職從事設計與英、日文翻譯工作。譯有《完全北野武》(紅色文化)、《GO》(麥田)、《性交與戀愛的幾則故事》(麥田)、《電子之星:池袋西口公園4》(木馬)、《秋葉原@DEEP》(木馬)、《給我搖擺,其餘免談》(時報出版)、《續巷說百物語》(台灣角川)、《後巷說百物語》(台灣角川)等書。

目錄

前言

PART 1
何謂心理學

●從心理學能學到什麼
以科學觀點研究人的內心世界
從動作或行動推測背後的真意
培養抗壓力抵抗世間各種不合理
為什麼被喜歡或是被討厭
明白忠於自我的生活為何重要
解開個性差異的奧祕
網路社會對心理造成的影響
高效工作或學習的訣竅
色彩對心理的影響
理解現代年輕人的心理

●心理學能改變人生?
修正中年的人生方向
如何面對少子高齡化時代

●心理學的現在.未來
隨著人類潛力擴展的心理學
治療心理病症的臨床心理學
解析暴力犯罪與社會病理的犯罪心理學
解析思想控制和洗腦的社會心理學
研究從嬰兒到老年的發展心理學
隨電腦問世而誕生的認知心理學
幫助運動員解決苦惱的運動心理學
提振員工士氣的工商心理學
研究音樂感染力的音樂心理學
治療因災害受創的災難心理學
尋找適合自己職業的職業心理學

●活用心理學的第一線
運用心理學的職種日漸豐富
支援患者的諮商心理師
心理學在產品研發及環境規劃所扮演的角色

PART 2
人際關係心理學

●人際關係
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要適度距離感
為何大家認為城市人比較冷漠?
與人共鳴的從眾行動是成功之鑰
將弱者視為代罪羔羊的霸凌
匿名性促成的網路論戰
戀愛、婚姻的對象是如何選擇的?

●他人的感覺
為什麼在電車裡看到的陌生人常覺得熟悉
非語言溝通更能傳達真正的意思
與人往來無礙所需的社會技能
大幅影響印象好惡的標籤

●意象的心理學
誤判距離感令人不受歡迎
頭銜與出身造成的心理影響

PART 3
心理學家與心理學

●從哲學變科學
用手術刀剖析心理的馮特
發現人類知覺運作模式的格式塔心理學
藉由行為解讀心理的行為主義

●發現潛意識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研究內心深處的自我
治療歇斯底里症患者時發現的自由聯想法
在潛意識中燃燒的性衝動
佛洛伊德從「性」尋找心病的源頭
每個男孩都有弒父的欲望?
承襲佛洛伊德學說的心理學家

●靈魂的發現者
連結潛意識與神話的榮格
從意義不明的行為鎖定心理病因的榮格
從對話抽出潛意識的字詞聯想測驗
潛藏於妄想中的人類共通形象「原型」
有意義的巧合——共時性
承襲並推廣容格學說的心理學

PART 4
探討成長的心理學

●嬰兒期
人類在生理上早產,由頭部往下發展
建立在依附上的親情
由依附理論發展而來的「3歲兒神話」

●兒童期
在遊戲中培養兒童的想像力
因支配欲而虐待孩子的父母
孩子說謊是社會化健全的證據
顧及孩子自尊心,以胡蘿蔔加大棒激勵
藉由黨群期的遊戲學習社會化
叛逆期實為兒童的成長期
青春期的第二性徵,是孩子對「性」的覺醒
令人擔憂的嬰兒期輕度發展障礙
未定型認同

●青年期
以心理學判斷「喜歡」和「愛」的差異
伴隨挫折而來的心理情結令青年成長
拒學可能源自學校、家庭或個人因素
拒絕工作的年輕人——尼特族

●成人期
社會變遷及男女心態改變,不婚族與日俱增

●中高年期
在人生變化中降臨的中年危機
如何戰勝人人都得經歷的更年期
成功老化與健康老化
永不止息的紛爭?如何不為婆媳問題所惱

●老年期
坦然接受自己終將死去的現實

PART 5
組織裡的人類行為

●群體心理學
無法說出反對意見的團體迷思及無敵錯覺
一個人的意見,有時也能改變多數派
團體中的權力關係模式固定
引發暴動的群體心理——集體恐慌

●領導心理學
以PM理論檢驗理想的領導者形象
以「宣告」鼓勵缺乏衝勁的下屬
平等分配與公平分配,哪個比較公正?

●組織心理學
有助於找出更佳管理法的X理論與Y理論
「我辦得到!」藉由自我效能邁向成功

●溝通心理學
說服他人的技巧
以賽局理論分析勝負機率
席位安排別有意義的會議心理學

PART 6
憂鬱沮喪的心理學

●壓力
壓力累積導致心理疾病
掌握因應法紓解壓力
容易感受壓力的人與不容易感受壓力的人

●心理疾病
環境變化所造成的壓力導致適應障礙
任何人都可能罹患的憂鬱症
常被誤認為自我中心的非典型憂鬱症
心理失調恐導致精神官能症
社交恐懼症
強烈恐懼倏然來襲的恐慌症
因畏懼肥胖導致極端節食的飲食疾患
拒絕社會及家庭的社會性繭居族
讓人突然失去衝勁的身心俱疲症候群
永遠無法滿足的外貌堅持
因心理創傷而發作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對現實的心理逃避——成癮
無法對暴力相向說不的病態交互依賴症
無法理解他人感受的跟蹤狂
令人性格丕變的邊緣性人格障礙
認為自己與眾不同的自戀性人格障礙

●心理療法
醫治患病心靈的四種心理療法
學會接受自己的個人中心療法
助人擺脫強迫思考的認知行為療法
反映內心最深處的藝術療法
「順應自然」的森田療法

PART 7
大腦運作對心理的影響

●大腦與心理
心理活動源自大腦的運作
透過神經與大腦運作研究「心」的神經心理學
觀察大腦資訊處理過程的認知心理學
第一眼的錯覺因視覺感知而起
造成殘影效果的閾下知覺
未來「頭腦好壞」將以EQ為準
喜怒哀樂與身體、大腦關係密切

●記憶
感動的經驗有助於提升記憶力
立刻遺忘的記憶與成為永恆回憶的記憶
記憶的越多,遺忘的也越多
鍛鍊動作記憶有助於改善運動細胞
記憶力可被提升到什麼程度備受關注

PART 8
性格與深層心理分析

●性格
出生前後都可能對性格產生影響
兄弟姊妹的性格
性格與智能取決於遺傳還是環境?
將失敗歸咎於他人,還是歸咎於自己?
以特定基準歸納性格
榮格類型論將性格細分並歸納
以性格測驗分析人的性格與行為
自尊是積極進取的要素
發現另一個自我的喬哈里窗
「男性化」與「女性化」差異
從性格來看因人而異的大腦功能

●深層心理
呈現成長過程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需求未被滿足而產生的挫折
以催眠療法改造潛意識克服心理情結
從睡相判斷性格,潛意識展現的姿勢

●釋夢
夢滿足人的願望——佛洛伊德的釋夢
兩種潛意識浮現的夢——榮格的釋夢
做夢發生在快速動眼睡眠,還是非快速動眼睡眠?

前言

通常,大家在進大學後才會接觸到心理學這門學問。但除非是就讀心理學系或相關大學,通常也只是為了通識學分修一點心理學,後來就逐漸淡忘了。

但另一方面,正因為這是進大學才會學到的學問,所以對心理學開始感興趣,希望進入心理學系攻讀的年輕人也是與日俱增。此外,隨著電視或雜誌對心理學熱的報導,取得心理諮商認證的講習或補習班也越來越受歡迎。

為什麼心理學會變得流行?或許是出於大家深感現今社會欠缺安定感,對不確定的未來感到焦慮,覺得日子難過的投射。為了與家人、朋友、同事之間的人際煩惱,又苦無對象可傾吐的孤獨感或許也是一大主因。其他可能是有些人以解析自己及他人的心理視為樂趣。

總而言之,心理學是一門「以科學方法解析心理」的學問,因此藉由學習心理學,可以學會如何理論性地、客觀地理解他人或自己的情感。相信能夠理論性地、客觀地解開他人或自己內心的謎團,是會帶來滿足感的。而且或許在過程中還能找回自我、獲得自信、產生面對未來的活力。

本書試圖以一般人中生活中的經驗做解說,幫助讀者輕鬆地學習畢生探索、解析心理學的先人智識、試圖以科學方法解析人類心理的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心理學家的學問。如果能勾起各位讀者些許知性的好奇心,便是筆者最大的榮幸。

澀谷昌三

內容連載

PART 1. 從心理學能學到什麼?

 

1-1 以科學觀點研究人的內心世界

據信心理學(psychology)這個詞,是做為德國哲學家魯道夫.郭克蘭紐(Rudolph Goclenius1547~1628)1590年一篇論文的題目首次出現的。一如Psyche(心)與logos(理論)這兩個字所示,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內心的學問,目的是理論性地研究、科學性地分析「心的構造」。

「為什麼會做這種事?」人之所以常會做出連自己也無法理解的事,乃是因為內心深處那連自己也意識不到的心(潛意識)的存在使然。心理學能夠透過實驗、觀察、面談、及病理學等種種觀點再三驗證,為我們解析這種潛藏於內心深處的謎團。

雖然我們無法直接看見人的內心,但可藉由心理學的知識感受到心的存在。而由於一切事物都與人有關,「心理」也會對一切事物造成影響,可見心理學的研究範圍是無限寬廣的。而由於心理無法如數學或物理般被明確測定,因此也是一門有冒險空間的學問。

〔相關知識〕

亞里斯多德的心理學

自古便有哲學家及醫學家試圖探究內心。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西元前384~西元前322)就將心定義為生命活動的原理,認為心的活動透過身體展現,也認為不僅是人,動物和植物也都有心。他有一句名言:「精神是最具意義的研究主題」。其著作《何謂心》,也討論到了與現今的心理學共通的主題。此外,相對於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西元前427~西元前347)認為「心是人與生俱來的」(先天論(nativism)),亞里斯多德認為心是類似「生物的原理」、「如白紙般」的東西。

 

1-2 從動作或行動推測背後的真意

內心的運作(★「內心的運作」為粗體)),或多或少會表現在身體或行動上。因此藉由觀察身體的狀態或行動,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理解人深藏不露的內心世界。這就好比俗話說人的眼睛會說話,從一個人的眼神裡,可以推測出他此時的心境。

美國心理學家赫斯(Eckhard H. Hess,1916~1986)曾做過一場實驗:他向被實驗者出示男女和嬰兒、抱著嬰兒的女性、男性的裸體、女性的裸體、風景等照片,並測量被實驗者觀看每一張照片時的瞳孔大小。結果發現男性在看到女性裸體照時、女性在看到抱著嬰兒的母親照片時,都有瞳孔放大的現象,讓赫斯得到了人在產生興趣或感到興奮時,瞳孔便會放大的結論。

此外,從一個人的動作、口頭禪、或口誤,也都可以推敲出他的心理。

當然,這種觀察結果可能因人而異,並沒有類似數學公式的標準答案。

〔相關知識〕

錯誤行為

口誤、誤聽、筆誤、會錯意、健忘等均屬於錯誤行為(失錯),在日常生活中頻繁發生,背後原因就是人都有深藏內心的真意。例如誤將「會議開始」說成「會議結束」,可能就是宣佈「會議開始」的不甘,與「真不想開會」的真意有所衝突,最後真意勝過不甘所造成的口誤。意即,心中的潛意識一再對意識產生干涉,妨礙到「聽覺」與「視覺」等方面的認知,便會產生錯誤行為。這種造成錯誤行為的思考方式稱為精神決定論(Psychical determinism),被視為精神分析學的基本邏輯。

 

1-3 培養抗壓力抵抗世間各種不合理

 

人在一生中會遭逢形形色色的試煉。有時可能會為難題所苦,導致內心不安。尤其在景氣低迷的現代,不僅加薪難以期待,甚至還可能遭到減薪或裁員。在這樣一個時代裡,每個人的抗壓力都受到了考驗。

這種時候,只要從心理學中學會客觀理解自己的內心如何運作,並培養出面對突發狀況也能臨危不亂的韌性,便能找出脫離苦惱泥沼的對策。此外在人際關係(溝通)方面,也能正確解讀對方的真意,正確判斷自己該如何對處。

不過,心理學認為我們的行動源自各種層次的需求。意即,只要滿足需求,就能保障心理健康。我們都藉由與環境磨合,避免讓可能造成不安、焦慮的不滿或煩惱在心中過度滋生,在不知不覺間學會滿足需求的方法。事實上,在研讀心理學的過程中,就能看出根據各種臨床結果及實驗所導出的解決方法。

例如史托茲LEAD,就是將克服逆境的四種心理技巧法則化的方法。至於運動心理學,則是專注於如何克服壓力的研究。除此之外,心理學也能助人找到克服各種難關的智慧。

 

1-4 為什麼被喜歡或是被討厭?

為什麼有些人要為人際關係所苦?很多時候,是因為在溝通過程中忘記對方和自己不是同樣的人這個前提。了解對方就是解決人際關係障礙的第一步。

不論是親子之間、上司與部屬之間、或情侶之間,這點都是解決各種人際關係的關鍵。

我們常說人與人之間要「建立關係」,心理學就是一門陳述該如何解決解開摩擦的糾結、建立和平的新關係的學問。例如以婆媳問題為首的家庭糾紛可以從家庭心理學、感情糾紛可以從愛情心理學、工作上的問題則可以從工業.組織心理學職業心理學中找到解方。

人際關係的基礎是一種溝通的循環,就是理解對方,並讓對方理解自己。懂得這點的人可能容易被人喜歡,不懂這點的人則可能被人討厭。而可以讓人檢討自己原本的行為有哪理出問題的,就是心理學。

〔相關知識〕

對人魅力

指對人的好感惡情感。近接性、他人的身體魅力、類似性法則、互補性、好意的回報性等,都是對人魅力的決定性因素。可能因為和某人「住得很近」便感到親近,這就是近接性。剛認識某人時可能因為可供判斷的資訊過少,而有一開始僅受其容貌或身體魅力吸引、後來才受其內在吸引的傾向,這就是他人的身體魅力。類似性則是指和某人價值觀相近、或有過同樣的經驗。反之,互補性則是指在某人身上找到自己所切缺的特質。好意的回報性,則是指人容易喜歡對自己持有好感者的傾向。

 

PART 2. 心理學的現在.未來

2-1 隨著人類潛力擴展的心理學

有史以來,人類的心創造出了語言、歷史、文化、技術等,而心理學就是思考這些產物與新的關係的學問。現在的心理學與各種學問接軌,接二連三地發現新的心理法則。

心理學可被粗略地分為基礎心理學(basic psychology)及應用心理學(applied psychology)兩大類。基礎心理學研究的是構成心理學的骨幹的各種現象,應用心理學則是將基礎心理學所發現的法則活用在各種學問上。

近年,應用心理學不斷專門化細分化不論是文科還是理科,都開始和心理學展開合作。以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嶄新心理學研究為基礎,從校內輔導、身障福利、老人問題、青少年問題、行銷、產品開發、到災害心理輔導等領域,都活用了心理學的知識。

每當科學技術有所進步、或社會情勢出現變化時,我們都會面臨心理如何因應這些變化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便可能有所擴展。

〔Psychology Q&A〕

Q

據說昔日為了掌握心理的動態,曾在人腦內埋入電線等異物。如今是如何進行實驗的?

A

心理學是以科學的實證方式研究心理動態的學問,實驗當然不可或缺。但要以手術刀剖析心理,還是得等到科學技術夠發達。因此過去的確進行過上述的實驗。

不過,如今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只要利用電腦斷層掃描(X-CT核磁共振造影術(MRI,無須麻醉或在腦內埋藏電線便能測定腦波,從體外客觀觀察心理的動向。這些功能性神經造影(functional neuroimaging)技術,是現代心理學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

 

2-2 治療心理病症的臨床心理學

心不一定永遠都是健康的。有時也會失去均衡,甚至嚴重負傷。臨床心理學(clinical psychology)的目的,就是在這種時候為心理進行治療、改善症狀。

一般認為,臨床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家賴特納·韋特默(Lightner Witmer,1867~1956)在賓州大學開設心理開設第一家心理診所時誕生的(他也是首位使用臨床心理學這個名稱的先驅)。

臨床心理學的目的,在於解決厭食症、心身症、犯罪行為、拒學、繭居族虐待、暴力、憂鬱症、歇斯底里症、思覺失調症、依存症等所有心理病症。而幫助患者解決這些問題的心理學專家,就是臨床心理師(clinical psychologist)。要取得這認證,需要在研究所學習臨床心理學。由於近年心理學漸受矚目,報考者也有增加的趨勢。

但雖說是治療心理病症,臨床心理師並無法使用藥物治療。因此必須仔細觀察患者,分析其症狀及病徵,以最適合的心理療法加以治療。

在這種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熟悉患者的狀況。臨床心理師所採用的,是在心理檢查或面談中儘可能蒐集與其家庭狀況或生長環境等有關的資訊,充分掌握患者人格特質的個案研究法,再以研究結果為基礎進行治療。日本原本多採用個人療法,但近年也開始採納與患者親近者對話、以圖解消其苦惱的各種方法。

〔Psychology Q&A〕

Q

精神科醫師與臨床心理師有什麼不同?

A

一言以蔽之,精神科醫師(psychiatrists)治療時可使用藥物,臨床心理師則是以利用諮商等心理療法助患者恢復正常為目標。日本的醫藥法規定,醫師以外的任何人均不得開立藥物處方。

此外,精神科醫師的工作是找出病徵加以治療,臨床心理師的工作則是幫助為問題所苦的患者克服難關。臨床心理師會向患者進行問卷及輔導治療,精神科醫師也可以採用這些治療手段。

但現狀是,精神科醫師需要同時治療為數眾多的患者,常無法在一位患者身上投注足夠的時間,因此精神科醫師常需要與臨床心理師合作進行治療。

 

2-3 解析暴力犯罪與社會病理的犯罪心理學

犯罪心理學是一門研究犯罪與人類心理的學問。其目的可粗略分為以下三點:1解析人為何會做出違法行為、2解讀決定犯罪是否成立的目擊者發言的可信度、3研究如何幫助罪犯在服刑完畢後順利回歸社會

犯罪心理學的研究,以針對犯罪者的訪談法(interview)為主要手段。藉由仔細調查他為何會步入犯罪歧途、他曾經歷什麼樣的成長過程、對他而言這種行為有什麼意義,再利用心理學的知識思考其犯罪的意義。

發生暴力犯罪或犯意不明的隨機殺人時,我們會認為「嫌犯應該是個心理異常的人」。但犯罪心理學認為犯罪者與常人之間並沒有明確的差異。研究「人為什麼會犯罪」的犯罪心理學,重要性就在於此。

實際的犯罪調查也需要心理學的輔助。例如需要救出遭挾持的人質時,負責與犯人交涉的談判專家,會蒐集犯人的精神狀態及現場狀況等資訊,善用心理學、行為科學犯罪學的知識與話術,力求事件和平落幕。此外,側寫(或罪犯側寫)指的則是在犯罪調查中,以行為科學式的分析推論犯人特徵的方法。

〔相關知識〕

側寫(profiling)

指從遺留在犯罪現場的種種線索,推測出犯人特徵以利調查的手法。除了犯罪心理學的知識之外,側寫也需要借重人類學等行為科學領域的知識。側寫本是由FBI所開發的手法,但目前物浦派側寫已經成為這種調查方式的主流。相較於將犯人的行為做分類、再以這些資料為基礎勾勒出犯人輪廓的FBI,利物浦派較偏向利用統計。這兩種側寫方式統稱為罪犯側寫。此外,確認犯人的藏身處,以鎖定犯人下一次犯案的可能地點的調查方式,叫做犯罪地理側寫(geographic profiling)。

審判心理學

目擊者證詞或罪犯口供的可信度、做出判決的法官的心理、受害者及被告的特徵對判決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陪審團員的選擇等各種與審判相關的心理問題,都屬於審判心理學(forensic psychology)的研究範圍。自從日本引進陪審團制度後,審判心理學日漸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領域。

2-4 解析思想控制和洗腦的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將人的行為視為受到他人的刺激或反應所產生的結果思想控制洗腦的相關研究,可說是社會心理學最擅長的主題。除此之外,流行是如何產生的、集團是如何組成的、為什麼有些人喜歡助人有些人則否等,各種社會單位到個人單位的人類行為,都屬於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範疇。

在操弄人的種種方法中,思想控制可能是最惡劣、同時也最巧妙的方法之一。例如奧姆真理教這類破壞性邪教(破壞信徒的人格、人生觀、價值觀、及社會性的宗教),擅長利用思想控制,在本人毫無自覺的情況下破壞信徒的自我認同,將其人格改造成符合自己的需要。也就是藉由欲望操控資訊封鎖等對信徒進行支配。因此,受到破壞性邪教的思想控制者,有時會做出超乎常理的犯罪行為。詐騙集團在不知不覺間騙走受害者鉅款的手法,也屬於思想控制的一種。

思想控制與洗腦常被混淆。洗腦這個辭彙第一次出現,是美國記者愛德華.亨特(Edward Hunter,1902~1978)用於形容韓戰時期美國戰俘所受到的審問及思想教育。方法是利用物理性強制力將人體置於拘束狀態,以改變其行為。這種心理的運作方式,就屬於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範疇。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

Be the first to review “圖解心理學(二版):正面迎戰人生難題!讀懂自己、看穿他人,從0到99歲都適用的生涯處方”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