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價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穿梭文明、自然與野性間的藝文奇想

NT$450NT$356save21%

3 件庫存

網上分享

內容簡介

有一隻豬
不願被馴服,也不願被設置人生軌道
牠孤獨而自由
在文明的邊界上徘徊

飛天豬、跳舞熊、超深度鯰魚、
坐火車的抹香鯨、霧中的刺蝟與鼴鼠⋯⋯
49篇藝文奇想+200種動物、生態與藝文讀本
與野性靈魂對話
打開通往自然與異世界的大門

因為父親在動物園工作,作者童年的週末多半在動物園閒晃,享受人造自然中與動物們最純真的相遇,即便是隔著欄柵,或漫步在小森林般的巨型鳥籠天幕下。

蟲魚鳥獸彷彿隱身的朋友,讓作者練就一身飛馳的想像力;及至成長,亦從未停止對動物植物與大自然的熱列注視,更遍讀各種以動物為主題的藝文創作。

書中,作者以「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作為起點,交織出一篇篇跨越文學、音樂、電影、動漫、藝術與自然萬物的奇想之旅。她寫下與動物們相遇的時刻——人獸穿梭書頁之間,有如一幕幕3D立體聲光環繞的奇幻流水席;同時也透過動物與自然的隱喻,探討自由、野性與人性的衝突。

天上飛、水裡游、陸上行、地裡鑽⋯⋯天地草木、蟲魚鳥獸皆是宇宙運行的縮影。書中以5大篇章、49個主題,涵蓋200多種生態與藝文讀本,勾勒出文明、自然與野性的共生關係,不僅展現作者對動物的情感和敏銳,也讓我們對人類與動物和生態的關係,有更開闊的視野和想像:

I 自由使人疼痛:以豬、熊、馬等野性象徵,書寫那些不被馴服、抗拒被體制收編的掙扎
II 探索奇幻地景:描寫自然萬物的詩意與多重象徵,喚醒對生命本體的感知
III騷動的靈光:解讀大眾文化、流行符號與生物意象交織下的文明與野性
V人啊!人:聚焦人與非人、文明與野性間的殘酷遊戲與對抗
VI直到世界末日:以末世視角,描繪物種與人類命運的終局與幻滅

——「我自由啦!」粉紅豬阿吉微笑高喊。這隻脫韁的充氣豬,躲過狙擊槍、飄飄然經過一位準備降落的機師窗口,一路自由放飛到肯特郡,降落在一座農場,嚇壞一群牛。

—— 陽明山上有許多流浪狗。就像被人類隨手剔除的穢物一樣,牠們卑微地在這片夢土裡遊蕩。陰冷芒草堆裡的犬窩、徘徊停車場自制而靈巧的討食黑犬、中正山入夜樹叢後的晶亮犬眼,以及此起彼落威嚇性的狺吠⋯⋯

——電車上百無聊賴的中年女子望向窗外,某一瞬間突然看到了獅子——一個男人與一隻鬃毛蓬鬆的雄獅,在木造公寓窗口並肩,與她對視。

——烏鴉隱居在晦暗的拾荒角落,遊走於邊界,視道德於無物,也經常站上人類所不能及的制高點。

——每晚湖面升起,淹沒小鎮,湖中鰻魚便慢慢游進小鎮的人家,過起人類的生活⋯⋯

——一群已經絕種的動物困守在一座蒐集絕種魂魄的小島,牠們並不知道自己已經不存在於世間。

——蒼鷺是少年內心世界裡鏡像中的自己,如同黑貓之於小魔女琪琪,羊男之於奧菲莉亞。

——小鼴鼠在地底掘出了一顆閃亮的綠寶石。一彎月牙載著牠飛上天,將那顆綠寶石鑲進夜幕,成為一顆閃亮的綠星。

作者簡介

包子逸|作家。著有散文集《風滾草》、報導書《小吃碗上外太空》。散文曾獲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台北文學獎散文獎,譯文曾獲梁實秋文學獎首獎。常寫散文、影評與報導,現為「上下游副刊」專欄「眾神的花園」、《聯合報》家庭副刊專欄「野上野下」作者。

目錄

Part 1 自由使人疼痛
那些不被收編的野性精神

01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02 跳舞的熊出沒,請注意
03 可愛的馬
04 作家房間裡的大象
05 出走同好會
06 蚯蚓之光
07 超深度鯰魚
08 鳥人與紙船
09 馴鷹
10 霧中的刺蝟與鼴鼠

Part 2 穿梭奇幻地景
蟲魚鳥獸、天地草木的多重象限

11 小強色彩雅潔
12 九月與蛾
13 蘑菇與魔法
14 空谷幽蘭
15 章魚心,海底針
16 麻雀雖小
17 博物館的貴客:恐龍、雲豹與小朋友
18 椰子的葉蔭
19 詩的青春小鳥
20 鼠輩吉祥
21 與斑馬與獅子夢遊
22 蝴蝶、人魚與魔法

Part 3 騷動的靈光
韓流+日漫+邪典+……潛入話題之作的生物們

23 如此沉迷:大河戀與羽毛賊
24 五十嵐大介的麵包與貓
25 破殼的防彈少年們
26 坐火車的抹香鯨
27 妖孽啊!蛇與罪
28 暗黑小海女之魚與黑道
29 寂寞的熱帶魚養在被安排的愛裡
30 有一種宅叫蝙蝠俠
31 蝸牛食堂
32 蒼鷺與少年,羊男與少女

Part 4 人啊!人
文明與野性、人與非人之間的殘酷遊戲

33 犬之島
34 羊道與森林裡的小木屋
35 穿西裝的兔子
36 鮭魚大砲與狡猾狐狸
37 松露與松茸絕境逢生
38 等待一頭缺席的雪豹
39 你想知道卻不敢問的關於鳥屎的一切
40 漁人的搏鬥
41 潮汐之間
42 鰻線、巨鯨與人的黑潮漂流

Part 5 直到世界末日
他們不知道自己即將不存在於世間

43 鰻魚為王,沉沒之島
44 養虎為患
45 最後來的是烏鴉
46 蜂狂末日
47 螢火蟲與飛天蜘蛛
48 蟻夢
49 影之島

後記|與動物相遇的時刻

序/導讀

後記|與動物相遇的時刻

認識我的人大約都知道動物園是我的兒時後花園,因為父親職業的緣故,不誇張地說我童年的週末多半在動物園閒晃。逛動物園有個標準流程,我們家向來不是從大門口開始逛起,一入園便長驅直入先搭車直達最高處的鳥園,逛完鳥園再悠悠哉哉順著緩坡往下逛(在此也推薦諸君要這樣順流而下地逛,才不會過度操勞小腿肌)。

書寫完成後,有人問我兒時廝混動物園的成長經歷對我寫這個主題有什麼影響,當下一時想不出什麼直接了當的關聯性。仔細思索後,這才漸漸意識到這樣的成長背景帶來的影響也許遠遠超出我的想像,身處其中的人經常特別盲 目。

如果您已讀完本書,相信已經從不同篇章讀到相關經歷的蛛絲馬跡──童年我在美濃過著只有吃飯時間會被叫進室內進食的野放生活,在田裡生火、溪裡玩水、樹上攀爬,成功被不認識的狗咬過四次,家裡的大黃貓習慣抓些蛇啊、青蛙或者麻雀等獵物進貢放在客廳中央。在本質上,我很早便被訓練得不拒斥泥漿與生物,求學時期碰到不少只是一隻小蟲子飛過眼前便失聲尖叫的人,我只是覺得有點古怪,但我是在成年之後才真正意識到我們家沒有任何人怕蟑螂並不是一件尋常的事。

我爹是一位可以彈橡皮筋射死蒼蠅與蚊子的神射手,而且可以唯妙唯肖模仿長臂猿的啼聲,嘹亮地啼到猴島上的長臂猿們會停下手邊動作觀察這位人類到底有何貴幹。不過,他很少像電視上那些熱愛動物的專家那樣隨時隨地親暱地抱著各種生物磨蹭,倒是常常跟我們說,管理人比管動物還難,此外並不常敘述工作的事,除了一些特別詭異的意外──通常詭異的部分都是事件裡出現的人,而不是動物,好比說,有一年某位遊客勇猛地跳進獅子獸欄內,手裡拿著聖經向獅群傳教。

由於父親參與了不少動物科普書的審訂或推薦,成長過程中,吾家因緣際會藏有海量的大樹文化出版品,文學與圖鑑兼有之,本書其中一篇提及的《鳥、野獸與親戚》是我青春時期的愛書之一,即便是段考前夕,我也經常抱著英國動物園經營者兼博物學家杜瑞爾的「希臘三部曲」童年紀事啃讀,笑到流出眼淚,那是苦悶升學壓力下排遣憂鬱的絕佳出口──假使有人說在我的書寫風格裡看到一點杜瑞爾的影子,我也不會意外,我曾經如此鍾情於他描述這個世界的方式。出於同樣的原因,吾家藏有海量的漢聲出版書籍,包括旗下的青少年拇指文庫系列,本書提及的小說《紅色羊齒草的故鄉》以及蘿拉‧英格斯‧懷德寫的拓荒故事皆收錄其中。在此要特別向當年這兩間特別有抱負的出版社致敬,他們精心推廣的作品曾經深深觸動並滋潤了一名孩子的心。

多年前,台灣阿河遇難記在寒冬裡帶來意想不到的新聞效應,大夥兒都順風在網路上學到二三事,比如為什麼河馬會哭,阿河命運為何如此乖舛。由於我爹在動物園服務,阿河亡故後兩天,依然有人會打電話來詢問他關於河馬的問題;台灣大概從來沒有這麼多人集體關心過河馬,或者關於動物展演管理疏失的沉痾。我爹說,大象、河馬之類的大型老動物只要站不起來,注定離死期不遠了,救也救不了。過重的肉體只要內部出現一個傷,自己就能逐漸把自己壓垮。就像在手術台上看過無數過眼雲煙瀕死者的醫師,我爹講這事的口吻,就和討論一支遺失的指甲剪一樣。

何曼莊在散文集《大動物園》裡寫過,「我經常走在往動物園的路上,這讓自我辯證成為一種常態,到了最後我經常還是沒有答案,但我相信這個世界的正解不只一個,而找到正解也許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維持清醒,捍衛思考不被激昂的感情左右,不被那廉價的同情與自傷牽絆……」。身為動物園園長的女兒,我明白那樣難以言說的心情。

即使有一位無論看到什麼陌生長相的動物都能喊出名字的父親,即使如此勤勞地逛動物園,我必須遺憾地說,至今我依然是動物界的門外漢,即使我已比一般幼童知道(或者看過)更多接近國家地理頻道的動物求偶或進食過程。木柵動物園的鳥園是一座巨型鳥籠,紅䴉足以成群繞行飛翔,人類遊走其中立即成為人造生態裡流動的一部分。像我這樣的門外漢,即使能夠在不眼殘的狀況下辨認出一些常見易辨的鳥類(比如綠簑鴿、綠頭鴨),但也會指著看起來一公一母很鮮豔的水禽說「鴛鴦!」旋即被糾正說那不是,但我從此也沒記得那鳥正確的名號。

幾年前讀了一本題材特殊的散文集《飛羽集》,作者伊絲塔是名熟習鳥性的鳥癡,閱畢才知道木柵動物園鳥園裡有世界上數量稀缺的鳳凰(俗名青鸞),也才更豐富地理解聶隱娘與青鸞的隱喻。知道了之後,後來去園區內熱帶雨林館,才「看見了」兩隻大地色的青鸞就在腳邊悠哉走動,對牠們產生了不同層次的理解;又因為當時與老爹同行,才「看見了」在高處不顯眼的栗喉蜂虎(非「虎」也,是一種專門吃蜜蜂很小的鳥,據說非常難以人工復育)。平時這些不夠美不夠大的鳥於我盡是過往雲煙。

我經常認為藝文創作其中一項閒散的功能,在於讓人順著生活的紋路「看見」一些平常不以為意的東西,於理所當然的安適表象上撢灰。人類的想像力往往比自己以為的更貧瘠;窗明几淨的時候少,蒙灰的時候多。有的時候我們看不見,也許不是因為自我中心、心懷偏見或什麼歪瓜裂棗的根本性悲劇,實在是因為沒有那個契機(比如我老爹指著蜂虎的那根手指),沒有人親切地敲門(比如讀一本像《飛羽集》那樣一本書,或者讀一本閣下您正翻閱的《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這本書)。生活得越平板,看見未知處的機會就會被壓縮得越厲害,而適時的一根雞毛撢、一根手指、一本書或一位有趣的朋友,就是讓生活立體化的支架。

●●●
這本書彙整了《鄉間小路》雜誌上連載多時的「文明野味」專欄,增修舊文並添入新章。寫專欄的任務於二○○○年展開,能有這樣的寫字空間,必須特別感謝當年邀稿的編輯廖詠恩──尤其當時我才出版了一本散文書《風滾草》,在網路平台寫過一點影評,不知道她哪兒獲得的勇氣。

最初編輯部交派給我的任務是撰寫藝文情報,需求明確:文學、電影、音樂不拘,希望調性「輕鬆」;換言之,我必須一派正經地引經據典,同時致力於將掉書袋這份粗活做得比較得人緣。藝文情報何其多,我為了縮小苦惱範圍,籠統抓了一個以動物生態為主軸的書寫方向,姑且將專欄命名為「文明野味」。為求聚焦,注定是要掛一漏萬,精簡的篇幅寫起來最困難的是收束,故作輕鬆之餘還要節制廢話,最好能展現藝文作品的吸引力,這過程寫起來比預想的還難。

對照文明與野性,繼而思索人性與社會,這是自古以來常見的老題目。相較於權威所強調的秩序與真理,人文藝術更熱衷於檢視難以衡量的例外狀態,試圖討論界線與生命的本質,這本書中觸及的數百種創作,幾乎都不脫這個企圖。

本書的取樣很大程度顯現了我個人的閱讀視聽偏好,顧及選材的多樣性,我已儘量避免主題與創作者的重複;因此,即便極高比例的童話與繪本喜好透過動物(尤其擬人化的動物)的境遇來引起共鳴,關於這個有趣現象的專門研究已相當豐富,所以我刻意壓低繪本比例,沒有多加著墨。

●●●
最後,這本書獻給我的父親。感謝他慷慨提供的資源,學齡時期當我的司機,早餐時必須看著貪睡的我閉著眼睛咀嚼早餐,還到動物園周邊淺山上閃避掛在樹上的蛇摘桑葉餵我養的蠶寶寶。聽說他早年在墾丁牧場工作時,恆春還有四處蹓躂的野馬,他挑了一隻野馬當自己的坐騎,馬背上披條大浴巾即是馬鞍,這匹馬毛色赤紅,他替牠取了一個名字:Ruby,紅寶石的意思。聽說Ruby經常故意馳騁到低枝的樹下將他掃落地面,掃落後再停在前方等候,擺擺尾巴,洋洋得意狀。

非常巧合,長大之後我學英文,老師替我取的名字正是Ruby。在某種程度上,我不能否認在我靈魂深處亦藏匿著不能約束的野性,還有那麼一點惡作劇的本能,但是我儘量不要跑得太遠。

是為記。

內容連載

01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除了這隻豬,還沒見過誰敢於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

 

「when pigs fly」是老派的英文說詞,意指「我才不信某事會發生呢」,飛天豬的畫面比「太陽打西邊升起」的類似說法喜感多了。因此,如果有人說:「這位作者若能準時交稿,豬都會飛囉!」他真正的意思是:「這是無可能ê代誌。」(以下開放照樣造句)

講到這兒,搖滾迷也許會眼神清澈地望著你說:豬會飛呀,有什麼問題嗎?同時拿出平克‧佛洛伊德樂團(Pink Floyd)的《動物》(Animals)專輯,手指戳戳封面,喏,那幾支煙囪中間騰雲駕霧的小粉紅是什麼?是豬啊,大佬。

是噢,這張封面的焦點飛天豬仔名叫阿吉(Algie),一九七六年歲末,樂團跑到倫敦泰晤士河旁的火力發電廠拍攝專輯封面,試圖放飛這隻身長十二米的充氣粉紅豬。拍攝第一天,阿吉因為技術問題沒有飛上天;第二天,阿吉完美升空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一陣強風吹斷了繫著阿吉的繩索,攝影團隊就這樣無言地目送阿吉放風飛飛去,轉眼無影無蹤。粉紅豬阿吉一面高喊著:「自由啦!」一面飄飄然經過一位正在開飛機的機師窗口,導致倫敦機場緊急取消各班機,脫韁野豬一路自由放飛到開車要一個小時才到得了的肯特郡,降落在一座農場,嚇壞一群牛。

《動物》以象徵希望、名為〈飛天豬〉(Pigs on the Wing)的兩首輕快小調開場並收尾,中間只有三首名為〈豬〉、〈狗〉、〈羊〉的長曲,影射社會中奴役他人或被奴役的人群,曲風與歌詞酣暢淋漓,散發殺豬刀般深沉的銳利感;除此之外,聽了這張專輯我才第一次發現,人竟然可以利用吉他發出逼真的豬嚎。言歸正傳,在充滿社會關懷的樂團主導下,那隻粉紅豬阿吉後來成為平克‧佛洛伊德樂團的經典標誌,成為他們演唱會的常客,也成了往後許多抗爭訴求的載體,電影《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特地挪用了這張專輯封面作為電影前導一幕的遠景。

雖然人類可能不願意承認,但  豬(挪抬以示敬意)其實是謬斯的化身。這世間拿豬來做比方的創作族繁不及備載,也激發了不少罵人的創意,光是一句「你是豬啊!」即能使人感到悲憤莫名。《動物》專輯借用了政治寓言《動物農莊》的影分身,〈豬〉抨擊的是權勢者,但是黑色奇幻電影《黑店狂想曲》中,豬則象徵刀俎上任權勢者宰割的無名小卒。

《動物農莊》(Animal Farm)曾因「政治不正確」的因素屢遭出版社退稿,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當時憤而撰寫了一篇名為〈論出版自由〉(The Freedom of the Press)的序文,批評當時出版業「自我言論審查」,自動封殺不受歡迎想法之陋習。《動物農莊》觸發了許多出版商的政治正確危機警報,當時某些出版社甚至提出建言,認為《動物農莊》中的統治階級「不要用豬扮演會比較禮貌」(豬曰:干我何事?)。日後《動物農莊》獲得出版,此序在歐威爾生前從未發表,但後世某些版本的《動物農莊》反而刻意附上這篇有特殊時代背景的社論。

生氣的歐威爾旁徵博引,〈論出版自由〉批評當時「自由主義者害怕自由,知識分子欲使智慧蒙塵」,源自於當時英國絕大數的知識分子對蘇聯的國家忠誠,使得他們對於任何談論蘇聯(即使只是隱射)的批評都避重就輕,甚至排斥攻擊。歐威爾因此感嘆:「我們的時代存在著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變節的自由主義。……當今還有一個普遍的傾向,也就是主張──唯有透過極權主義手段,才能保衛民主。」英國當時的社會氛圍不難想像,此時此刻我們的身邊亦有太多充滿既視感的例子。

不管怎麼說,就創作的象徵意義而言,豬可以貴可以賤,能屈能伸,完全隨人類不可捉摸的意志而延伸出各種形象。

《黑店狂想曲》(Delicatessen)的導演後來拍了更為人所熟知的《艾蜜莉的異想世界》(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兩部片的奇幻、復古風格相當類似;前者磨刀霍霍的場面不少,但艾蜜莉式的甜蜜與慧黠已在這部黑色喜劇中奠定了雛型。《黑店狂想曲》電影海報只印了一隻看似飄浮在半空中的豬,那是劇中一家類似龍門客棧、會吃人肉的肉鋪招牌,故事裡的老闆專門宰殺借宿的弱者,將之分售同棟樓的房客。在人吃人的艱難世界裡,最後是匍匐的理想主義者與小丑帶來了翻轉的契機。

中國小說家王小波寫過一則奇幻短文〈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我很喜歡這則故事,每隔一段時間總要拿出來讀一讀。文中敘述:「對生活做種種設置是人特有的品性。」故事裡講的就是一隻不接受任何「設置」、活得像浪子一樣的豬,領導試過各種格殺牠的方式,卻總沒得手,最後豬兄長出了獠牙,對心懷叵測的人保持距離,浪跡天涯。文末,王小波意有所指地說:「除了這隻豬,還沒見過誰敢於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為這個原故,我一直懷念這隻特立獨行的豬。」

這則故事讓我想到香港樂團My Little Airport的一首詩歌〈豬隻在城中逐一消失〉,講的也是被人追殺的豬。在這個世道,要做特立獨行的豬談何容易,獠牙還沒長出來,往往先被裝了牙套。

聽說,拍攝《動物》專輯封面的首日,眾人其實準備好了狙擊槍,以備阿吉脫韁的時候可以砰砰砰了結牠,沒想到次日忘了帶槍。啊哈,在這歷史的偶然中,阿吉享受了一段雲遊時光,此後還一飛再飛,延續了難得的幸福。

 

野物考現

《動物》,平克.佛洛伊德

〈豬隻在城中逐一消失〉/《香港是個大商場》,My Little Airport

《動物農莊》,喬治.歐威爾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王小波

《黑店狂想曲》,尚-皮耶.居內(Jean-Pierre Jeunet)、馬克.卡羅(Marc Caro)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

Be the first to review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穿梭文明、自然與野性間的藝文奇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