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特價

香港革新論:革新保港,民主自治,永續自治。為香港前途而戰。 

NT$350NT$277save21%

已售完

網上分享

內容簡介 / 名人推薦

在後政改時代,我城到底何去何從?

1980年代的「民主回歸論」,設想中國大陸在經濟改革後,會逐步走上民主之路;同時寄希望於港陸之間的良性互動,會為香港帶來更大的民主空間 —— 這是香港前途的「第一種想像」。

2012年以來,「獨立建國論」興起,從城邦建國、到民主獨立,都設想了中共政權即將崩潰,令香港可以擺脫北京控制,自決政治未來 —— 這是香港前途的「第二種想像」。

2015年,當「第一種想像」被8.31人大決定壓垮了、而「第二種想像」仿似是政治預言之時,結合了威權政治和經濟實力的天朝宗主,已經全面壓境席捲我城 —— 我城已處於存亡之秋,難道我們仍然只能囿於這兩種想像,坐看我城崩塌?

本書集合了二十多位來自學術界和政界的年輕朋友,提出在後政改時代,香港人應該以「革新保港,民主自治」為綱領,建構「民主回歸論」和「獨立建國論」之外,香港前途的「第三種想像」。

目錄

【自序】在後政改時代,為我城思考新論述 _方志恒      

【全書綱領】革新保港 民主自治 永續自治——香港前途宣言_方志恒      

一、自由靈魂 主體意識

1   喚醒我城的自由靈魂——書寫香港的自由故事_黃冠能

2   在地的核心價值——香港人主體意識的前世今生_何俊霆

3   港式國族主義——從種族血緣論到公民價值論_陳智傑

 

二、香港我城 民主自治

4   論香港「自治共同體」——對左翼論者的一些回應_鄺健銘、何俊霆

5   港式雙首長制——拉闊民主自治想像的政制方案_房吉祥

6   不羈放縱愛自由——以社會為中心的民間自治想像_鄺健銘

7   守護香港主體性,是永續自治的基礎——世界各地民主自治制度縱橫談_吳凱宇

 

三、革新保港 在地抗爭

8   普選以外,更需在地抵抗政治操控——選舉專制政體下的新本土民主運動_周日東、雷浩昌

9   建制派如何在選舉屈機?——從區議會到立法會的選舉操控_區諾軒

10 建制派如何築起選舉長城?——透視地區活動的撥款過程_林立志

11 國民教育,早已滲入教育肌理——抵抗無孔不入的洗腦贏心工程_田方澤

12 寒蟬處處的學術界——守護我城學者有種責任_施家潤、柯衍健

13 赤色風暴下的法律界——我城法律精英的時代使命_鄺英豪

14 媒體操控下的新聞界——風雨中抱緊新聞自由_陳智傑

 

四、革新保港 香港優勢

15 要五十年不變,博弈策略就得變——從小國生存之道看港陸關係_袁彌昌

16 捍衛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就是捍衛香港——剖析港陸之間的利害關係_易汶健

17 推動我城的國際地位——從官方事務到民間外交_楊庭輝

18 華南文化圈——重建被遺忘的區域腹地_鄺健銘

19 復興我城的文化軟實力——以香港電影業為案例_何偉倫

20 重奪我城的劇本——香港需要的區域規劃方案_李耀基

後記2047大決戰?——在主體意識與中國因素之間思考_王慧麟 001

【自序】

在後政改時代,為我城思考新論述

方志恒(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

《香港革新論》終於出版了。在後政改時代,香港到底何去何從?這是當前所有心繋我城的朋友,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我編輯這一本書,就是希望拋磗引玉、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那些年的良好意願

本書的寫作背景,要從2010年說起。當年,我初出茅廬,首次參與政改,代表溫和泛民智庫「新力量網絡」,參與「終極普選聯盟」的工作,與一眾泛民學者共事——包括陳健民、馬嶽、葉健民、蔡子強等等。昔日我只能透過文章接觸這些明星學者,到有機會跟他們一起工作,教我這個小伙子興奮不已。過程之中,我跟在這些前輩後面,參與草擬及推動「超級區議員方案」。我不知道當時泛民議員的政治盤算是什麼,但我相信一班學術界前輩投身其中,只是本著讀書人「經世致用」的精神,所以不惜頂著四方八面的壓力,也希望為香港找一條出路。

我記得陳健民老師說過,我們頂著各方壓力促成政改,不是為了「超級區議員方案」的區區幾個民選議席,而是希望透過政改共識,開啟民主派與北京的「良性互動」,以突破香港民主化的僵局。但溫和派的「良好意願」,最終被證明是「一廂情願」:溫和派期望政改通過後,可以與北京建立恒常溝通機制,結果是人影都沒有;溫和派期望政改通過後,溫和路線可以站穩陣腳,結果是民主黨被狙擊,溫和路線愈走愈窄。

2012年,梁振英上台後,社會民情全面激化,北京亦加速收緊對港政策,各種干預鋪天蓋地而來,令香港自治空間日漸萎縮;同年底的立法會選舉,民主黨遭遇滑鐵廬,溫和派士氣大挫。香港政局急速惡化,令寄希望於民主派與北京「良性互動」的溫和路線,日漸顯得脱離政治現實。

 

十八學者方案的由來

2013年,新一輪政改的戰鼓響起,我看不到有何出路,遂接連在《明報》寫了幾篇文章,表達我對政改的悲觀看法。我當時跟呂大樂教授和葉健民教授說,這次政改我不會再參與了;後來鄭宇碩教授找我加入「真普選聯盟」的學者顧問團,我也婉拒了。

2014年初,第一輪政改諮詢正式展開,「公民提名」成為泛民主派的訴求,政改討論陷於膠著,社會上開始出現呼聲,認為泛民陣營應該有溫和方案。我跟一些溫和派朋友交流,大家都期望學者能夠帶頭搞方案。我本來無意參與其中,因為實在看不到溫和路線有成功機會,但最後我也草擬了一個方案——這就是「十八學者方案」。

打從第一天起,我就不認為「十八學者方案」會為北京所接受。我之所以改變原先不參與的想法、下決心推動這個方案,是要向我自己「曾經信奉」的溫和路線作一個交代——如果這個方案奇蹟地成功,我們也對得起香港人;如果這個方案失敗了,我們也可對溫和路線死心了。

 

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結果事情一如我所預料,北京寸步不讓——天朝宗主大抵從未想過要良性互動,只是要香港人無條件跪低投降。人大決定公布後,我寫了一篇短文《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把藏在心裡多時的想法寫下來:

人大決定,標誌著八十年代以來「民主回歸論」所代表的改革主義路線——一種對中國改革抱有希望、對香港回歸後逐步發展民主的樂觀思潮——已經正式壽終正寢。今後香港民主運動何去何從,是走上全面抗爭的道路,抑或是演變成本土意識運動,短時間內也許仍未有定案,但任何的對話、改革、中間、溫和路線,都已經走到盡頭不可能再繼續下去……我無悔推動『十八學者方案』,這是改革主義路線的最後努力,它的失敗加速了舊有政治秩序及論述的崩潰,刺激了新的政治秩序及論述的建立,對香港來說其實也是一件好事。

之後我幫忙起草了《對話之路雖盡,民主之心不死》的學者聲明後,我就關掉手提電話,謝絕各大媒體訪問、婉拒所有政界人士邀約。因為我認為,作為一個「前」溫和派,我在今次政改已經盡了我的責任,之後的舞台應該完全屬於年輕人;同時我更加堅持,我們是在爭取民主,不是盲目爭取共識,當人大決定將最溫和的政改方案都封殺了,繼續走溫和路線就只有不斷放棄底線,而這種一退再退的「所謂溫和路線」,實際上就是投降路線。

 

重新出發為香港而戰

暫別公眾舞台後,很多朋友以為我心灰意冷,其實我從未想過放棄參與政治,只是我需要靜下來思考香港前途,並嘗試整理一套新論述。過去一年,除了忙於應付院校的日常教學和研究工作,我跟二十多位來自學術界和政界的年輕朋友,組織了一個讀書會,一起思考香港前途。我們從80年代匯點的「民主回歸論」讀起,再讀了一大堆民主運動、選舉專制主義、自治制度、國族主義、小國生存等文獻。這種一起讀書、分享文章、討論交流的過程,幫助我逐步整理好思緒,也重新燃點起我對香港前途的希望。今年初,我先將大家的思考成果寫成綱領,各人再分頭撰寫專題文章;之後我們反覆討論及修改文章內容,至五月底終於將書稿整理好。

《香港革新論》能夠順利出版,我首先要多謝讀書會全部二十多位朋友的信任和支持——除了各位文章作者外,也包括一直參與讀書會、但今次未有撰寫文章的李健勤、關志健和李肇祐。另外我要特別感謝王慧麟博士,從推動「十八學者方案」到組織讀書會,Max都是我最信賴的拍檔。我也非常感激漫遊者出版社的支持和配合,在極為緊迫的時間下,妥善處理好各種後期製作工夫。最後我要感謝「新力量網絡」的一眾前輩,特別是張炳良教授、呂大樂教授和葉健民教授一直以來的教導、提攜和包容。

我們就在這裡重新出發,擔起我們這一代的時代責任,為香港前途戰鬥到底。

獎項名稱

延伸內容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

Be the first to review “香港革新論:革新保港,民主自治,永續自治。為香港前途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