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譯者/簡介
作者/安.史韋卓普-泰格松(Anne Sverdrup-Thygeson)
任教於挪威奧斯(Ås)的挪威生命科學大學(NMBU),同時也是挪威自然研究院(NINA)的科學顧問。史韋卓普-泰格松是保育生物學博士,講授領域為自然管理與森林生物多樣性,研究重點則為昆蟲生態學。此外,史韋卓普-泰格松對歷史也有研究,對知識推廣活動相當投入,不僅經營科學部落格,也是NRK P2電台上相當受歡迎的科學廣播節目EKKO(Abel’s Tower)的固定來賓。
譯者/王曼璇
輔仁大學哲學系、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畢業。喜愛閱讀、電影及貓,支持領養代替購買。譯有《攝影師的創造力之眼》、《一次讀懂哲學經典》、《一次讀懂商業經典》、《當彩虹昇起》。
審訂
汪澤宏
國立台灣大學昆蟲研究所博士。專長為昆蟲系統分類學、樹木健康管理、森林生物多樣性及分子生物技術。已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並出版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叢書《蜻蛉篇》、《台灣的蜻蛉》(金鼎獎)及《臺灣的白蟻及危害樹木白蟻之防治手冊》等書。
內容簡介
自然是支撐著我們與萬物生息的巨人,
也是構築人類福祉的基礎。
沒有自然高高舉起我們,我們的文明就會衰落。
挪威知名的昆蟲及生態學者——安・史韋卓普-泰格松,
以詩意的觀察,幽默的筆觸,
寫出這本結合科普知識與人文精神的作品,
她也試著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呼籲大家:
我們的思考裡,應該要有自然,
我們也應該找到與自然共同前行之路。
【共同推薦】
胖胖樹/植物科普作家
黃一峯/金鼎奬科普作家.生態教育工作者
黃仕傑/科普作家、生態節目主持人
黃美秀/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
董景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鄭明修/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本書特色】
◆作者安.史韋卓普-泰格松為挪威昆蟲生態學權威,亦致力於推廣科普教育
◆本書收集許多近年最新的科學研究報告
◆內容深入簡出,筆觸幽默詼諧,故事引人入勝
◆林試所副研究員汪澤宏審訂
【本書內容】
荒涼貧脊的冰島
有個關於冰島森林的笑話,很短,但切中要害:「怎麼找到離開冰島森林的路?站起來就好了。」
一千多年前,來自挪威的維京人航行至此,定居下來,當時的冰島還有很多森林,但僅僅兩、三百年時間,島上的樺樹幾乎被砍伐殆盡,換上了農田與放牧草原。沒有樹根固定土壤,加上本就惡劣的氣候,讓冰島多數土地都飽受土壤流失及侵蝕作用。
這片薩迦文學誕生之地的原始與荒蕪之美,確實非常上鏡,但是,這片土地一點都不肥沃,而且,幾乎找不到森林。
深海裡的雪——鯨落
在海平面下兩百公尺處,或是更深的海底,有時也會飄起雪來,但那是不會融化的海雪,是上層水域的生物死亡後,落下的微小碎片。
「鯨落」是千載難逢的海雪畫面:是真正的龐然大物挾帶巨大血肉、鯨脂、骨頭山,穿過重重水團,從上層緩緩地、莊嚴地沉落,伴隨著數噸碳、氮、鈣、磷進行生命的最後一次潛水。
從落地到消失無蹤,是數十年的事。但在這段期間,深海鯨落就像是奢華飯店的自助餐,餵養了許多深海生物。
飛在樹冠上的河流
2007年,兩名俄國科學家首次公開飛河及「生物泵理論」,樹木會把從土壤吸收的水分,向上傳送到樹冠的樹葉上,然後就像噴泉一樣,把水分蒸發送進空氣中。
在大氣中凝結的水蒸氣會變成低氣壓,吸引更多來自海上的潮濕空氣移入內陸,整個過程就像一條巨大的飛河。據說,亞馬遜雨林的這些樹,每天會把兩百億噸水送入亞馬遜雨林的「雲層服務系統」中,也就是說,其實這比地表上的雙內河流入大西洋的水還多。
蝙蝠炸彈
美國政府曾在二戰時採納一位牙醫的建議,用活體蝙蝠製作炸彈,準備攻擊日本。這位牙醫覺得,黑暗邪惡的蝙蝠是最低等的生命形式,也是為了這項計畫而存在。
讓人驚訝的是,美國政府花了200萬美元和數年時間開發這項「技術」,6,000隻蝙蝠因此失去生命。而原本計劃1944年開始大規模製造的百萬枚蝙蝠燃燒彈臨時喊停。因為,美軍選擇全力專注完成另一項武器——原子彈。
「在萬物運轉的世界裡,
我們人類從來就無法單打獨鬥。」
這些分散世界各地,乍看沒什麼關連的故事,其實都和生活在這顆星球上的我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連結。自然巧妙的扮演了各種角色,銜接起世界運轉的細節,千萬物種也得以和諧運行。在這本書裡,安.史韋卓普-泰格松運用她的觀察,將自然歸納出三大功能:
*供應型服務:就像雜貨店和藥房,我們可以在這裡找到各種產品:例如乾淨的水、食物及蔬菜、工業用燃料,以及新藥的原物料。
*調節型服務:自然是可靠的管理人,負責清理及回收,也確保水、土壤、雪和氣溫等都能夠正常運行。對地球上的生命而言,這些機能是恆定基礎,可視為生命構造的中心束。
*文化型服務:自然是知識、美麗、身分、經驗的來源。我們可以透過研究自然檔案了解過往,如沼澤或樹的年輪,從自然中汲取靈感,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也像一座教堂,是靈感、反思、敬畏的起點。
在這本充滿趣味故事的科普書裡,安.史韋卓普-泰格松以她擅長的幽默,深入簡出,向我們述說在自然界中發生的奇妙故事與案例,她帶我們走進熱帶雨林,看看蘭花蜜蜂如何製造香水,如何為堅果授粉;也親身走訪紐約,一探這座全世界最繁華的城市如何運用大自然,淨化出號稱香檳等級的純淨水質;還有古老森林中的樹木,能夠為我們提供了抗癌藥物。她甚至也談到,在每個新的世代裡,大自然是如何慢慢地退出生活,遠離我們……
目錄
作者序
前言
一隻失去角的犀牛/站在自然巨人的肩膀上:生態系統服務/蘋果皮裡的生命
第一章:生命之水
紐約:用大自然過濾出香檳般的飲用水/淡水珍珠貽貝—水系統的管理員/毒害者與淨化苔蘚
第二章:巨大雜貨店
虎頭蜂酵母釀造的葡萄酒/如果你是你吃的東西,那麼你就是一株會行走的草/雪崩式滅絕——消失的大型動物/無肉不歡——狩獵行為的過去與現在/海洋——病態世界最後的純淨之地?/基線偏移症候群:為什麼我們沒注意到惡化症狀/
第三章:世界上最響亮的嗡嗡聲
花朵與蜜蜂/讓養蜂人勃然大怒的藍色蜂蜜/一蠅二顧/巴西堅果與會飛的香水瓶/無花果樹與榕果小蜂:數百萬年來的忠誠與背叛
第四章:貨量充足的藥局
當苦艾對上瘧疾/運送藥用蘑菇的使者/紫杉低語的智慧/消除糖尿病的怪獸口水/拯救生命的藍血/蟲中萃取的毒——抗生素的新來源是蟲/當孩子讓你想要嘔吐時/迷你水母與永生之謎/保衛自然藥局的根基
第五章:纖維工廠
從毛茸茸的種子到人人愛的布料/溫暖的家/真菌燈的光/雞油菌的聰明表親/營火靜思會/裝扮起來!調味食物及餵養鮭魚的針葉樹
第六章:大自然管理公司
太多的雨水與太少的植被/當錢長在樹上/表土被吹走之前——我的山谷有多綠/亞馬遜森林上的飛河/白蟻與乾旱/紅樹林防波堤/枯枝中的美女/馴鹿與烏鴉
第七章:生命織錦中的經線
當花粉說話時/生命之環/煙囪也會說故事
第八章:自然檔案館
花粉說話時・生命之環・煙囪也會說故事
第九章:各種場合的概念庫
表面自清功能的聖潔蓮花/新幹線——鳥喙型子彈列車/永不褪色的顏色/擁有黑暗之眼的蛾/和黏菌一樣聰明/搜尋隱士甲蟲的獵犬 /變成炸彈的蝙蝠
第十章:自然大教堂——偉大思想在此塑形
我之於森林,森林之於我——自然與身分/室內人——我們擁有的自然與健康/漂綠、洗白——觀賞草坪與野生花園/和植物一樣聰明——其他物種能做的事遠比你想像的多/來自朋友的援手——複雜的交互作用/失落的荒野與新自然——前行之路
後記
致謝
參考資料
譯名對照表
作者序
我曾是會問十萬個為什麼的孩子,無時無刻,喋喋不休,是個好奇寶寶,當然,有時也早熟得讓人討厭。小學時的我有一本簽名紀念冊,難看的亮綠色外殼上有大大的花朵圖樣,典型七零年代風格,裡面通常會寫:「玫瑰是紅色,紫羅蘭是藍色」和「力爭上游,成為第一」。同學們整齊的留言字句中,整整兩頁被我的兄弟占滿,他寫了一首詩給我,開頭大概是這樣:「妳不斷問問題的次數,可能是十的古戈爾次方……」接著寫下我曾經問過他的問題清單。
古戈爾次方不只是一個極大的數字,它是一的十次方加上一百個零(比宇宙中所有原子還多),這個詞本身也帶點魔力,有點像咒語。孩童時期,我搜集了有趣的詞彙,說出口時會在嘴裡翻來滾去的絕妙路線,就像「擬聲詞」;或是那些從小舌頭上跳房子般的詞語,穿過舌頭著陸舌尖,就像「三角點」。我的爺爺帶我認識了更多奇妙的詞彙,包括植物的拉丁語——款冬花的學名Tussilago farfara。夏季時,在挪威的吶喊山高原上,他會帶我去看看石英結晶,紫色虎耳草生長的地方,以及聆聽金色鴴鳥是怎麼歌唱的。
爺爺享壽一百零二歲,每到夏季聽見金色鴴鳥在高高的林線上哀戚地鳴叫時,我總是特別想念他。回到奧斯陸的家,他會坐在客廳角落的翼狀椅上,大聲讀著兩卷挪威童話《烏特勒斯特的鸕鷥》(The Cormorants of Utrøst)的故事。後來,當我長大以後,我們的談話內容越來越廣,他會跟我討論洛基與槲寄生、傑森與金羊毛的神話,一九三○年代船渡大西洋到美國、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我家有一個小屋,在某座小島的湖邊森林裡,我在那度過無數個假期與週末。那是一棟有兩間房的小木屋,沒有電力及自來水,非常貼近自然。夏天瀰漫著陽光曬暖木屋牆壁時散發的油香,屋外廁所有各種蘑菇拼成的海報,漁網裡有抓到的鱸魚,矗立著小小的骨頭,屋頂上有野莓,劈柴以及被迫採集越橘的沉悶之旅似乎永遠不會結束。我讀了每一本男孩們都會讀的冒險書,書本放在潮濕的船屋裡,封面都有點發霉了。
由於小木屋離最近的村落還有一大段距離——當然,離最近的鄰居也很遠,所以冬季夜空總是星光燦爛。少年時,我曾用雲杉樹枝在冰上做一張床,和朋友妮娜共享,又從棚屋裡找出戰時用的睡袋,舉辦徹夜戶外派對,這樣我們就能看星星了。四十年後,那一晚最清晰的記憶不是銀河,而是睡袋底部碰到我赤裸雙腳的奇怪、脆得作響的乾東西,我用火把的光進一步調查後,證實了那是一整個死了、乾掉的小老鼠窩……
有時候大家會問我,為什麼那麼熱衷於撰寫昆蟲及看似與公眾問題無關的生物主題,是否我也曾是會搜集昆蟲的小孩?其實我不是。我非常幸運,成長於常在戶外活動的家庭,這是非常重要的一課,也喜歡那些敘述我們和自然的故事、過往與今日的語言。我的家庭也能讓我保持好奇心,試著回答我永無止歇、關於萬物是如何運作的問題。
身為科學家,保持好奇心及讚嘆之心對我也很重要。因為我是保育生物學教授,研究受威脅生物差異及如何面對現狀的科學,很想知道如何讓人們懂得欣賞週遭自然世界,才能一起好好照顧它。這本書是我試圖呈現的答案:我想讓所有人看見美妙自然世界產出的萬物,如此你就能看見它們身處危險之中。同時也想指出我們與自然生產鏈中的悖論:我們大量利用自然,但我們能利用自然資源,也必承擔掏空人類存在的根基。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