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價

朝聖台灣:燒王船、迎媽祖,一位攝影記者的三十年祭典行腳

NT$650NT$514save21%

3 件庫存

分類:
網上分享
  • 書號

    QB0001

  • CIP

    733.4

  • ISBN

    978-986-99612-4-0

  • 頁數

    336

  • 印刷

    彩色

  • 出版日期

    2021-5-5

  • 裝訂

    平裝

  • 出版社

    Beings眾生,

    一葦文思

內容簡介

 

神明欽點的攝影師 陳逸宏

三十年庶民信仰影像全記錄

 

◆台灣民俗信仰學者 林茂賢——專文作序

◆攝影家 張照堂、陳伯義/台南國際攝影節總策展人 黃建亮/白沙屯拱天宮主委 洪文華——專家推薦

◆白沙屯拱天宮文化組執行長 洪建華——專業審定

 

疫情時代,最撫慰人心的信仰參與,

世紀瘟疫籠罩,最閃耀的人性光芒。

 

從燒王船到媽祖遶境進香,

身兼攝影記者與拱天宮志工的陳逸宏,

用三十載光陰與數以萬計的影像,

為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記錄下最珍貴的感動與瞬間。

 

三年一次、千萬王船平安祭,最震撼視覺的火焰儀式高潮;

步行超過三百公里、數萬信眾瘋媽祖,全台最龐大的進香隊伍;

還有外人鮮少參與,深入鄉野的白沙屯二媽遊庄,首度披露……

 

橫跨台灣兩大民間信仰的廟會記錄,

影像與故事交織的庶民信仰紀行,

帶你一同深入台灣人的百年記憶。

 

◆    ◆ ◆

 

信仰有如空氣。在太平盛世、健康安定的時候,不覺得可貴;但當世紀疫情肆虐全球、奪走成千上萬生命,人們陷入恐慌時,敬天畏神、對生命保持謙卑的信仰,帶來安定人心的龐大力量。

王爺信仰的燒王船祭典,源自古代為了對抗瘟疫的儀式。從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到白沙屯媽祖進香,之所以形成台灣最龐大的長途進香隊伍,是先人渡海來台,面對各種生命挑戰所依賴的生存護佑傳統。

不論是燒王船或遶境進香,廟會活動與宗教儀式是先人長期生活智慧的累積,也是台灣民間信仰的歷史軌跡。對此台灣兩大最重要的民間信仰活動,本書作者陳逸宏跨越30年最近距離的影像拍攝,忠實保存三十年來的演變記錄。介於傳統和現代之間,如何從過去留下的信仰傳統,重新因應社會需求因時制宜,陳逸宏用鏡頭反映時代的軌跡,也用鏡頭提出了他的思考。

 

 

本書特色

◆第一手跟拍,猶如親臨現場:攝影作者累積30年廟會與新聞攝影專業,逾300幅撼動人心的第一手畫面,讓您彷彿置身現場。

◆廣開本裝幀,震撼度超還原:可完全展開的特點,無論是穿透力十足的震撼場面,或是內心最深處的祈求,在在令人感動。

◆廟會知識,看熱鬧也看門道:「長知識」及「小辭典」專欄穿插補充,讓您在觀賞或參與之際,更能深入瞭解廟會儀式的知識。

◆祕訣分享,掌握拍攝好技巧:「攝影經驗談」專欄,分享多年來作者拍攝燒王船、媽祖遶境進香的職人訣竅與心得。

近身觀察,信仰面貌全記錄:聚焦廟會的神職人員與信眾,充滿人文關懷與影像社會學的視覺張力,為最令人動容的見證記錄。

作者/譯者/編者/繪者簡介

攝影.口述/陳逸宏

同時具有攝影記者、東港東隆宮王爺公子民、白沙屯拱天宮媽祖香燈腳三個身分。

1967年出生於台灣屏東東港。13歲在父親(台北市攝影學會成員)的耳濡目染之下,第一次開始接觸底片相機,從此踏上攝影人生。從小喜歡去廟裡看剪黏和神像,床頭書是《山海經》跟《封神榜》。談戀愛時很少在約會,都在衝廟會。

曾任職蘋果日報副刊攝影記者14年,主跑旅遊與美食。時尚、人像、婚紗、美食、商品,都曾是他鏡頭下的主角。30歲之後,或許是歲月的洗禮,或許是神明的召喚,他開始全心全意記錄廟會與祭典。曾獲多次新聞攝影比賽生活民俗類大獎,亦舉辦過多次攝影個展,經常參與各地民俗與文化類記錄片平面攝影與製作統籌。現為陳逸宏攝影工作室(EyeShot Photo Studio)負責人。

【平面攝影】

《發現肯園》、《揉美的力量》、《市長的口袋食堂》、《家在蘆竹湳》等書。

 

【展覽】

「祭特洛伊‧本事紀」、「近未來的交陪」、「出社會:1990年代之後的台灣批判寫實攝影」。

 

【獲獎記錄】

「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大賽」、「第二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 生命紀錄類.首獎」。

 

facebook:陳逸宏的逸想視界 The Image world of Y.H.Chen

 

文字撰述/沈維巖

曾任職傳播工作15年,工作足跡包括雜誌、報紙、出版社,歷任採訪記者、企劃主編、編輯主管,現為自由撰稿/編輯。擅長與熟悉領域:旅遊、美食、歷史人文、工具書。參與社會運動20年,關注同志與愛滋人權。

目錄

推薦序

神明欽點的攝影師/林茂賢

 

推薦語

有道光,引導他的鏡頭朝向聖靈/黃建亮

跟著神明移動的鏡頭/洪文華

 

之一.開場

我與廟會的淵源

我與攝影的淵源

三個身分

 

之二.王爺信仰

東港迎王平安祭

大王海上來——請水

全鎮參與

遶境

遊天河.燒王船

王爺靈光乍現——尋找台灣其他王船

東港溪系王爺信仰

曾文溪流域的王爺信仰

其他地區的王爺信仰

 

之三.媽祖信仰

媽祖概論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

白沙屯媽祖起駕

白沙屯媽祖進香路上

白沙屯媽祖回鑾

白沙屯二媽遊庄

神祕經驗

追隨信眾

九份媽祖

 

之四.廟會人物

女性神職

為神服務

誠心誠意

休息一下

異國風

 

之五.被發明的傳統

 

表格|辛丑正科東港迎王平安祭時程表

表格|台灣兩大媽祖盛會相關資訊對照表

地圖|本書介紹曾文溪系王爺廟

地圖|大甲鎮瀾宮遶境進香路線圖

推薦序

推薦序

神明欽點的攝影師

林茂賢/台灣民俗信仰學者.台中教育大學台文系主任

 

民間廟會不僅是單純的宗教信仰活動,神明的聖誕祭典、遶境進香、酬神謝平安等各種慶典,都會附加陣頭遊行、傳統戲曲、音樂等表演藝術。地方宮廟是民間的文化中心,廟會現場就是「民間劇場」。此外,廟會活動也兼具安定人心、社區組織動員、促進地方產業經濟、建立人際關係、社群交陪聯誼等多重社會功能。直言之,民間的廟會可以反映當地的社群組織、經濟狀況、文化藝術和政治生態,是社會觀察最真實的對象。

陳逸宏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出身東港漁村,大學就讀社工系卻熱衷攝影,畢業後從事攝影記者工作。東港子弟讓他成為王爺轎班繼承人;攝影記者使他必須站在第一線記錄活動現場;廟會愛好者讓他自願義務為神明服務。歷經三十載歲月,他依然站在現場不曾離去。

逸宏原本是拍攝時尚風潮題材,但童年的記憶、鄉情的呼喚,讓他回歸原始的初衷,以宗教廟會作為拍攝主題。因為王爺子弟的宿命,讓他理所當然成為民俗參與者;攝影記者的專業,使他能精確掌握廟會的精神、內涵,為活動留下最真實的記錄。一切彷彿冥冥中都早已註定,他必然是台灣民俗文化的見證者。

第一次見到逸宏的廟會攝影就深受感動,或許是東港人、王爺信徒的背景,使他對廟會有真實、深切的感情。也許是社工系的基礎使他的作品充滿社會關懷,逸宏以相機鏡頭記錄王爺與王船、媽祖遶境進香等民俗活動,這些民俗廟會就是台灣常民文化的特色。他拍攝廟會中的陣頭、香燈腳、乩童、轎班、信徒,這些廟會中最基層、卑微的人物,他們不是宮廟的領導幹部、不是地方仕紳角頭、不是廟會的決策者,他們沒有發言權,不會出現在媒體中,但這群默默無名的參與者,卻是廟會活動中的主體。因為他們的存在,神明才神威顯赫,民俗廟會才熱鬧精采!

逸宏拍攝對象包含媽祖、王爺……等眾多神明的祭典,記錄民間廟會活動中的影像;為了拍攝最真實的畫面,逸宏衝鋒陷陣義無反顧、實際參與各項民俗活動,還身體力行去爬孤棚、吃炮、遶境。逸宏的民俗攝影不僅有精彩的畫面,且在作品中都附有精簡的文字說明,或敘述自己的感想,他的作品不只是一張張美麗的圖片,更兼具深度與溫度,經由他的鏡頭,可以讓未能親身參與的讀者,也能認識台灣廟會文化之美。如今逸宏將其三十年廟會作品集結出版,我欽佩他的熱忱、堅持,樂於推薦本書,作為認識台灣廟會文化的開始。

逸宏是王爺的子弟、媽祖的志工、廟會的參與者,我認為他是神明欽點、指定的「駕前攝影師」。我經常會碰到自稱「帶天命」、「奉神諭」因而投入救人濟世的神職人員,此說如果成立,那逸宏東港王爺子弟、媒體攝影記者、廟會觀察者的背景,或許不僅是他自己的選擇,而是神明賦予的使命。

《朝聖台灣:燒王船、迎媽祖,一位攝影記者的三十年祭典行腳》,讓讀者看到民間祭典活動精彩畫面,也讓我們體會民間信仰的力量,感受到信眾的虔誠,更期待逸宏「好膽麥走」,繼續為台灣廟會文化留下最真實的記錄。

 

推薦語

有道光引導他的鏡頭朝向聖靈

黃建亮/台南國際攝影節總策展人

東港人陳逸宏是服侍王爺的子民,信仰是存在他血液裡活生生的日常,而攝影陪著他熟成。從原本的興趣到專業的新聞工作,他對攝影的真愛執著,就連休閒也只想拍攝不同的體裁。

根植在地的身份認同,記者的好奇態度,專業的追求三十五年如一日。既要完成現實生活中繁重、分秒必爭的工作,休假時還要緊跟著南北各地不同神明的科儀時程 。

我幾次在廟會現場,親眼目睹他輕巧地殺進殺出的快狠準,那是「火力全開+熱情+專業+頂真+固執」的總和。

貼心的他,不藏私地將相關拍攝技術完整公開。對於好奇廟會活動的熱鬧,但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的攝影愛好者,這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書。

 

跟著神明腳步移動的鏡頭

洪文華/白沙屯拱天宮主委

東港子弟陳逸宏先生,是職業攝影記者出身,三十年來以其專業攝影技能,拍攝寶島台灣的燒王船、媽祖進香珍貴影像。近期集結成冊出版《朝聖台灣:燒王船、 迎媽祖,一位攝影記者的三十年祭典行腳》一書。

其中「白沙屯媽祖起駕、進香路上、回鑾」、「白沙屯二媽遊庄」等篇章,圖文並茂,盡顯白沙屯媽祖進香的感動。

特別是「白沙屯二媽遊庄」單元,更是完美呈現二媽帶領白沙屯地區角頭廟宇的神明及香燈腳一同遊庄,巡視鄉土與賜福居民,與土地結合的美不勝收,令人驚豔。

內容連載

我與廟會的淵源

我的職業是攝影記者,由於工作的關係,常到很多地方採訪。每到一個陌生城鎮,一定會去傳統市集逛逛。如果說市集是人們物質生活的縮影,祭典就是人們精神生活的延展。

因為從小在王船的故鄉——東港長大,我們自稱為王爺公的子民,不管男女老幼,都有神職在身。由於這樣先天身份的關係,自己在大學念的是社會學、心理學,此間有某種程度的契合,又有某些程度的衝突。為什麼會對祭典情有獨鍾?當攝影記者除了工作之外,我的休閒活動就是拍廟會和祭典。我常開玩笑說,我跟太太談戀愛時,別人是在約會,我們是在衝廟會。

我在心理學裡面找到馬斯洛的著作,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金字塔理論,頂級叫做「自我實現」。他為自我實現下了一個結論:「我們將每一次的日落當成像第一次看到的壯麗,每一朵花都有第一次觀賞的可愛,即使見過一萬次的花朵,即使見過了一千次的嬰孩,都像是初見的奧妙。」我早年學攝影用的是底片,用黑白底片拍了許多祭典與廟會,然後自己洗照片。有暗房經驗的人都知道,在紅紅燈光下,看到相紙在顯影劑中浮現影像,那份悸動和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是吻合的。在這麼多的祭典廟會中,現在回頭看,我一直在尋找的是,用心理學來講,就是一個超我的領域。可是又必須用本我和自我為經緯,去架構一個可以被理解的影像成品。這中間的神祕高峰經驗,只能意會,很難用一張圖來說明。只有保持對未知的尊敬與謹慎,才能繼續走在探索之路。

台灣大型宗教祭典非常多,跟我比較有淵源的是,我的故鄉東港的王爺信仰,和後來將近二十年左右媽祖的記錄。從學生時期懵懵懂懂、外行看熱鬧,到現在稍有組織的記錄,每次去參加都有不同的體驗和收穫。因為縱使是同樣的白沙屯媽祖進香,每年走所遇到的人都不一樣。我為什麼會這麼著迷?我認為祭典是攝影人的修練場,在這邊可以找到很多創作的素材,變化多端,因緣巧妙就看個人造化。

 

▎疫情肆虐,重新看信仰

很多事和當時社會環境有關,例如,二〇二〇年遇到新冠肺炎,二〇二一年的祭典中應該可以觀察到許多應時的調整。例如白沙屯拱天宮這麼多年從來沒有做過禳災除瘟祈安法會,二〇二〇年也舉辦了。在傳統中會加入什麼元素來因應這件事,是值得關注的。二〇二〇年底剛結束的青山王祭典,過去沒有那麼大的規模,然而這次,連北港

朝天宮正駕糖郊媽,都專程搭乘火車前往參加青山王祭,還有白沙屯拱天宮、四湖參天宮、淡水清水巖祖師廟、新莊地藏庵和大甲聖母宮……。二〇〇三年SARS肆虐期間,青山王也特別出來遶境,撫慰民心,這都是宮廟文化因時制宜的體現。

信仰有如空氣,平常很安全的時候,不覺得可貴,陷入恐慌的時候,必須靠信仰來安定;不管身體不管心理,吸不到空氣時,才體會到它的重要。青山王祭典擴大舉行,白沙屯媽祖、北港朝天宮媽祖等,都前來共襄盛舉。然而青山宮這個載體,不一定承擔得了這麼大規模盛會的相關行政事宜,才會在後來出現了一些批評聲量。不過這也是好

事,剛好有機會來重新思考。

這是我出版這本書時所想到的,介於傳統和現代之間,如何因時制宜,重新因應社會需求,這都很值得我們思考。從以前的角色怎麼演變到現今的角色?未來又要怎麼走?這是我在這些年的踏查中,一直不斷探索的主要脈絡。

◆ ◆ ◆

內島里婆婆,最後五年身影

二〇一五到二〇一九年,連續五年都在二媽遊庄時拍攝了內島里這位婆婆,一期一會,每次二媽遊庄,最期待的就是看到這位婆婆,彷彿見到老朋友。二〇二〇年再去,沒看到婆婆,她家門口不見香案,門戶也關著。旁人告知,婆婆在二媽遊庄前一週已經離世。聽聞時,當場淚崩。雖然和她非親非故,甚至連她的名字都不知道,因為遊庄的因緣,每年和她有短暫的相遇,連續這麼多年都會見到,這次卻無法見到,我們知道隔年也不會再見到婆婆,非常落寞。如果不是疫情讓遶境延後,而能在原本的時間如期舉行,就能見到,婆婆也還有機會再見到她敬愛的媽祖婆。回頭看這連續五年的照片,剛好記錄了婆婆人生最後五年逐漸老去的身影變化。

不論是進香或遊庄,過程中不斷要面對的是非常多人生負面的經驗,包括:老朋友的離去,體力上的不堪負荷,甚至可能受傷。縱使在這種狀態下,還是不能停,要保持往前走的動力。每年遶境、遊庄的訓練是非常特別的,已經不是講什麼神蹟。它就是在一天之內,要體會起起伏伏、曲曲折折的人生縮影,看你用什麼態度去面對生老病死。

 

第一年二〇一五年)

如同探望老朋友般,一期一會,住在南庄內島里的慈祥婆婆。

婆婆住三合院,第一次見到時,她戴著網帽,穿得很正式,開心地迎接二媽的到來。當時她還行動自如,精神抖擻地和我們打招呼。

 

第二年(二〇一六年)

照府千歲為婆婆加持。

婆婆身體老邁了些,但是還能走。照府千歲經過時,神轎側身為婆婆加持。

 

第三年(二〇一七年)

山邊媽祖為婆婆加持。

婆婆一如往常在家門口盛裝迎接,山邊媽遶境經過婆婆家三合院時為她加持。當時婆婆還能站立,只是旁邊有椅子讓她休息。

 

第四年(二〇一八年)

東龍宮帝爺君為婆婆加持。

婆婆已經坐在輪椅上,東龍宮帝爺君經過時為她加持。

 

第五年(二〇一九年)

最後一次拍到婆婆的身影。

輪椅上的婆婆,看得出來身體已經很不好,即使如此,她依然堅持要在門口親自迎接媽祖到來。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

Be the first to review “朝聖台灣:燒王船、迎媽祖,一位攝影記者的三十年祭典行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