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摩的故事
十車王(Dasharatha)是阿逾陀的國王,共有三個妻子和四個兒子,羅摩是他的長子。在羅摩舉行加冕典禮的前一天,第二位王后吉迦伊(Kaikeyi)提醒國王,請國王不要忘記很久以前她在戰場上救了國王一命,並要求國王履行他當時答應過她的事:實現她的兩個願望。她的兩個願望是:「讓羅摩退隱森林十四年;讓我的兒子婆羅多(Bharata)繼位,成為阿逾陀的國王。」
十車王無法收回自己說過的話,只得叫羅摩離開阿逾陀,把王位讓給婆羅多。羅摩是個孝順的兒子,他沒有二話,馬上就把王袍脫下來,穿上樹皮製的衣服,帶著他的弓箭離開了家。他的妻子悉多和弟弟羅什曼也跟著他走了,因為他們都曾發誓要跟著羅摩同甘共苦。
在阿逾陀,婆羅多拒絕登上王位—他不要這個靠巧計得來的王位。他決定代行王政,直到羅摩從森林回來,登基為王為止。
在森林裡,羅摩和他的妻子與弟弟過了十三年非常艱苦的流放生活。他們走過荒野之地,打擊各種妖魔鬼怪,在山洞中躲風避雨,有時他們會在山洞裡遇到聖者,聽聖者們講說各種故事,從而獲得鼓勵與智慧。
流放生活的最後一年裡,有個名叫蘇波娜伽(Surpanakha)的羅剎女迷上了俊美的羅摩和羅什曼,一而再再而三地前來引誘他們。看到兄弟倆不為所動,羅剎女以為他們是因為有悉多陪伴的關係,因此試圖殺死悉多。幸好羅摩和羅什曼及時趕來阻止。為了給羅剎女一個永難忘懷的教訓,羅什曼割掉了她的鼻子和乳房,並把她給趕走了。
遭受毀容之後,蘇波娜伽去找她的哥哥羅剎王羅波那,要哥哥為自己復仇,出一口氣。有一天,羅摩兩兄弟出外打獵,追捕一頭金鹿;羅波那趁他們不在家,綁走了悉多。他把悉多帶到他的國家楞伽島,並打算用武力強娶悉多為妻。
羅摩傷心欲絕。他在森林裡集結了一支由猴子、大熊和蒼鷹組成的軍隊,蓋了一座橫跨大海的橋,出兵攻打楞伽島。戰爭打了好幾天,羅摩終於殺了羅波那,救出悉多。
羅摩接著帶著羅什曼和妻子回到自己的國家阿逾陀。在那裡,婆羅多把王位還給羅摩,並為他戴上王冠。悉多坐在他身邊,成為阿逾陀的王后。

*羅摩的故事本來是《摩訶婆羅多》的一部分,不過詩人蟻蛭(Valmiki)將之改寫成一首獨立的史詩,取名為《羅摩衍那》。這部著名史詩描寫完美的模範國王羅摩及其完美的施政故事。與之相反,《摩訶婆羅多》寫的則是不完美的國王以及他們不完美的施政故事。在《羅摩衍那》裡,毗濕奴擁護律法,猶如羅摩之擁護法則;在《摩訶婆羅多》裡,毗濕奴改變律法,猶如奎師那之改變律法。神的角色在兩部史詩也有所不同:在《羅摩衍那》中,神是國王,但是在《摩訶婆羅多》中,神製造國王。
*透過羅摩的故事,毗耶娑試圖解釋一個現象:我們總是深信我們遭遇的問題最多,痛苦最深,但其實還有其他人比我們承受更多痛苦。就像其他人都戰勝了困難,努力存活下來,我們也該如此。
*《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合在一起,統稱為「過去如是說的史事」(Itihasa),不過,這兩部史詩必須與吠陀經典和往世書區別開來。「過去如是說的史事」描寫人在追尋完美和神聖的過程中,為了維護正法所做的種種掙扎。相反的,吠陀經典羅列了許多生命管理的抽象法則,往世書則以神明來代表這些法則,講述神如何創造世界又毀滅世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