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Q&A】
Q:有沒有讓腦袋變聰明的藥? —隼(三年級)、NYANKO(四年級)
Q:現在已經有讓腦袋變聰明的藥了嗎? —小實(四年級)

A:
有沒有讓腦袋變聰明的藥呢?如果各位同學想問的是「有或沒有?」簡單回答,有!不過,大家真的會想吃藥讓自己變聰明嗎?
對了,大家覺得「腦袋聰明」指的是什麼呢?考試拿高分嗎?還是看猜謎節目都能答對?或者是能夠巧妙地說謊騙過媽媽……?
試著想像一下。要是在市面上看到包裝標籤上寫著「聰明藥」的藥品,而且廣受好評,
「我喝了之後考試成績一飛沖天!」「之前搞不懂的題目都會了!!」這種藥好像會引起轟動,讓許多人爭相購買。
接著這種藥會訂出昂貴的價格,有人想要趁機大撈一筆。
比方說,一顆藥要價一萬日圓,一星期就要七萬,持續服用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萬日圓。
等於買一輛高級轎車!這麼昂貴的藥,只有有錢人才買得起。這麼一來,富人和窮人之間在「智力」上的差距也會愈來愈大。
很可能有些人不惜負債也要買到這種藥,或是有些壞蛋想把藥品占為己有,總之,這些反應恐怕都會造成世界大亂。
反過來說,如果每個人都買得起又會如何呢?好比說,一顆藥二十日圓。那麼,NYANKO同學的零用錢也買得起吧。
但當班上所有同學都買了這種藥,每個人都變聰明之後,學校的課程和作業也會因應這樣的狀況,變得愈來愈難了。
就算吃了藥,上學不但沒辦法變得更輕鬆,甚至有時候忘記吃藥就跟不上課程的進度了。
不只如此,聰明藥還會因為每個人的體質而有不同的藥效,甚至有些人會產生副作用(治療疾病之外的作用,大多是有害的),因此,吃藥讓腦袋變聰明,是不是最理想的作法,必須要認真思考才行。
事實上,在提升記憶力的藥物開發上的確不斷進步。就連我的研究小組也做過使用藥物來恢復記憶的實驗。
首先,讓二十多歲為主、而且身體健康的男女共三十八人,看過大約一百張照片。接下來相隔一星期,讓他們再看一次照片,記錄這些人能記得多少。這時,如果讓他們吃一種藥,會有比較多人回想起原先忘記的照片。
正確回答率最高可達兩倍,效果非常驚人。
我們預期這種藥物有助於治療像是阿茲海默症這類與記憶相關的疾病,目前仍持續研究中。
另一方面,小實並沒有生病,假設只是在考試前吃了這種藥。
因為藥效的關係考了高分,還得到媽媽的稱讚。
不過,這真的代表「腦袋變聰明」了嗎?其實不只藥物,現在全世界對於提高人類智力的研究非常熱衷,像是對大腦輸送電子訊號,或是將人腦與AI人工智慧連結等等方式。
正因為如此,我們能否充分發揮想像力就成了一大關鍵。
想像人類在地球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時,世界會怎麼改變,而我們要如何運用這些新事物才能為社會和人們帶來幸福。
再說一次,的確有讓腦袋變聰明的藥物,接下來也會持續有相關的研究。
不過,重要的是能夠想像在科學進步後未來如何改變,並且找出新的潛力與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認為,能做到這一點才真正是「頭腦最聰明的人」。
【煩惱Q&A】
Q:做功課時每次弄錯的地方都一樣,該怎麼辦才好? —凱迪拉克(三年級)

A:
能夠發現反覆犯下相同錯誤的「自己」,是一件很棒的事。
一般說來,人差不多在十歲左右會開始發展出這類「自我分析能力」(釐清自己本領、個性、狀態的能力)。
凱迪拉克同學現在是三年級,已經能掌握自我特質了。失敗為成功之母。
在發現錯誤之後,如果能找出其中的原因,並且加以反省,倒是個成長的機會。
只不過,凱迪拉克同學提出的狀況讓我有點好奇,也就是「每一次」這一點。
這或許已經養成了「錯誤的習慣」。
例如,無論打桌球或是網球,揮拍時都有基本的姿勢。如果學習基本姿勢時養成奇怪的習慣,即使拍子打到球也不會往預期的方向飛。
學習時也會出現類似的狀況。
例如,不小心養成了考試時因為緊張而沒能認真讀清楚題目的習慣,在計算距離的數學測驗上,很可能出現「明明要問A的距離但我答成B的距離!」此外,不思考漢字的意思,養成了只憑讀音或字形就寫的習慣,很可能會犯了像是「把『專門』寫成『專問』!」這類錯誤。
發現自己容易犯下這樣的錯誤後,如果能夠花點心思改善,
像是「解答數學題之前至少先讀兩次題目」、「遇到讀音和字形雷同的漢字,要反覆練習到能夠分辨為止」,
這麼一來,應該就能減少犯相同的錯誤。考試與其確認自己學會了哪些,更重要的是從中發現不擅長或是沒弄懂的地方。
一旦發現錯誤,先找出原因吧。失敗會帶來很多機會,相信能好好自我分析的凱迪拉克同學,一定會成功的!
【煩惱Q&A】
心裡總是有恐懼無法消除。無論遇到新事物或是面對挑戰,都提不起勁覺得很害怕。為什麼會這樣?—陽子P(四年級)

A:
陽子P同學,感到害怕是正常的!有恐懼的情緒,反過來說才聰明。
如果凡事都毫無畏懼,勇往直前,有時候才更危險。
比方說,斑馬在面對獅子時如果一點都不害怕,還不斷靠近,說不定就被獅子一口吃掉了。
恐懼,是我們動物為了自保而不可缺乏的能力。
在準備嘗試新的挑戰時,為什麼會踩煞車,不敢前進呢?因為「看不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狀況。
好比說,走在黑漆漆的昏暗小路上,和走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時,感覺完全不同吧。
「看得見」、「前方看得很清楚」,的確能減少恐懼跟擔憂。
一旦出現恐懼的情緒時,就拿出紙筆,把心中到底害怕什麼事情盡量具體地寫下來吧。這麼一來,那些情緒就變成「看得見」了。
例如,要挑戰滑雪時,就把心中的擔憂寫出來,像是「第一次嘗試,沒信心能滑得好」、「要是跌倒一定會被大家笑吧」之類。
有個實驗,證明了讓這些情緒變成看得見之後所產生的影響。
根據這項實驗,在考試前將測驗科目中最不擅長的部分,也就是擔心的地方具體寫出來,讓心情舒緩之後,據說成績可以提升百分之十左右。「我最怕遇到乘法和除法在一起的題目」、「地圖上的符號老是記不得」之類,可以用條列式寫法。
這種方式的優點就是效果可以持久。
不需要每天都寫,養成大概一個月列出一次的習慣就行了。
在多次體驗到「實際上不會像寫出來的那麼糟嘛」之後,憂慮就會逐漸減輕。重點是先試試看吧!
【煩惱Q&A】
該怎麼做才不會太緊張?—HIKAKIN(三年級)
緊張的時候有什麼方法可以穩定心情?KIN(三年級)
要怎麼做才能消除緊張呢?—小芥子(四年級)
覺得緊張時可以做些什麼好呢?—刺蝟(五年級)
怎麼做可以幫忙自己面對壓力?—ZI(五年級)
有什麼方法可以常保冷靜?—X(五年級)

A:
當老師發考卷時、要在眾人面前朗讀自己的作文,或是賽跑前站上起跑線……,這些時候我們經常會心臟怦怦跳,滿頭大汗,雙腳不停發抖。
我小時候最怕在一群人面前講話,還記得每次都嚇得全身發抖。
很可惜,就算長大後這樣的狀況依舊。但為什麼會緊張呢?這次就來談談究竟有什麼道理。
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老祖先是靠打獵過活。假設在打獵時叢林裡突然出現老虎。在這種緊急狀況下,會出現發揮力氣的「壓力反應」。
也就是心跳數、血壓、血糖都會上升,藉此做好逃命或是打鬥的準備。
換句話說,在緊急狀態下身體出現心跳不止、氣喘吁吁、頭昏腦脹……,這些都是在演化過程中產生「保命」的反應。
先有這個概念之後,再來尋找舒緩緊張情緒的方法。
【1正確深呼吸】
一緊張起來呼吸就加快、變淺。為了舒緩緊張情緒,刻意把呼吸「放慢、加深」。
在生物學上也已證實深呼吸的效果。緊張的情緒和「自律神經」的神經系統有很大的關係。
自律神經是由製造緊張狀態的「交感神經」與製造放鬆狀態的「副交感神經」所構成。
自律神經正如其名,是神經本身來調節身體機能,不受自我意識的控制。
例如,血壓。我們不能靠自我意識來讓血壓上升或下降。
其他像是冒冷汗、出汗、面紅耳赤、手腳或聲音顫抖,這些現象都是因為緊張而引起,但這些現象也會因為自律神經而提高或抑制。
不過,自律神經的作用也有例外。就是呼吸。雖然我們平常在無意識下呼吸,卻可以靠自己的意願加快或放慢呼吸。
緊張之下呼吸亂了節奏時也一樣,可以自己調整。
想像用力嘆氣時,緩緩呼出一大口氣。這麼一來,副交感神經就會充分作用。接著再用鼻子輕輕吸口氣。
千萬別小看呼吸,深呼吸真的很棒!
【2分散注意力】
參加珠算檢定測驗時,把全副精神都放在指頭上,結果手變得僵硬。
或是棒球比賽時太過講究球棒的握法,使得手汗溼透掌心。
遇到這種狀況,只要稍微分心,別把心思太過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就行了。
相信大家都在電視上看過運動選手在比賽前戴著耳機聽音樂,或是嚼口香糖的樣子。
這是為了不要把全副精神只放在接下來的比賽上,讓大腦裡的意識分散,藉此舒緩緊張的情緒與壓力。
像這樣做點不相干的事,或想想開心的事都很好。
【3寫下來】
在煩惱11也曾提過,人在看不到接下來的狀況時,就會感覺恐懼與不安。
想要戰勝這股情緒,不妨試著把不安的地方具體寫下來,變成「看得到」。
【4模擬輸出】
在煩惱6曾說明過,人類的大腦具備將資訊「輸入」與「輸出」的能力。
想要戰勝緊張情緒,輸出很有效。
例如,在鋼琴發表會之前練習不看琴鍵也能彈奏。
這麼一來,就算正式上台時腦袋一片空白,手指也能自然而然動起來。
另外,考試前不要只讀參考書,把準備的重點放在輸出,也就是勤做練習題。
而且把評量當作「用功的證明」,放在隨時看得到的地方。做了大量練習題後建立的信心,相信一定能在考試時減緩壓力。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覺得緊張、壓力大,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現象。
雖然不能輕易消除,但經過深呼吸,或是有效分散注意力,相信一定能夠好好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