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交往前後的態度有落差?
- >>魚餌到底是為誰撒的?
很多女性對男朋友的態度落差相當不滿,明明交往前溫柔體貼,經常出門約會,也不會忘了送禮,怎麼交往後就偷懶了呢?為何多數男性交到女朋友以後,對待自己的戀人有如此大的轉變呢?
這是因為多數男性,都是用*交換理論的思維來決定待人處事的態度。交換理論是用成本和報酬來解釋人際關係的,所謂的「報酬」是指跟對方交往能滿足的需求,「成本」則是交往要耗費的時間、勞力、精神力,彼此互相交換成本和報酬,藉此建立和維持關係。男性剛和女性交往的時候,願意花費時間和金錢帶女性逛街、買禮物,主要是想得到對方的關係。乍看之下,這是喜歡對方才樂於付出時間與金錢,其實不過是為了滿足「得到戀人」的需求所付出的「投資」罷了;男性會在無意間,期待自己的投資獲得回報。至於已經到手的對象,就沒有繼續投資的必要了。反正追加投資也不會有更多報酬,結婚以後雙方關係穩定,那就更不可能投資了。
結婚後追求的是家庭的充實感
男女交往的時間一久,或是踏入婚姻階段以後,男性的態度就會產生轉變,而且會改變對方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交往前的女性是「值得追求的獵物」,交往後就會變成「自己的所有物」或是「
跟自己同一國的對象」(如家人)。換言之,男性認為女性已經屬於自己,沒必要多做投資。「與其追求個體的滿足感,不如追求一起成家立業的滿足感。」女性朋友用這樣的角度來想,或許就比較能接受了。

喜歡登山的男性
- >>按部就班達成目標的活動,容易感受到自我效能
登山的成就感會刺激熱忱
熱愛登山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可以享受到按部就班達成目標的喜悅。當一個人面對目標或課題時,會期望依靠某種方式來達成目標。在心理學的領域中,這種期望稱為「績效期望」,而期望自己成功則稱為「效能期望」。這兩種結合在一起,才會產生「自己有本事達成目標」的信心,這又稱為「*自我效能感」人類要對目標或課題有足夠的自我效能感,才會願意積極努力,這就叫「自我效能感理論」。根據這個理論的說法,多去做一些容易達成的目標,有助於提升自我效能感。有了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才會努力去追求更大的目標。登山能享有攻頂的成就感,而且有簡單的健行和困難的高山可供選擇,是一種容易感受到自我效能的休閒活動。
追求刺激的T型人格
男性通常喜歡登山或攀岩這一類有風險的活動,這種特質稱為「T型人格」,曾經有人做過相關研究。T型人格的人,腦部需要有高於常人的刺激,才會產生舒適的感受。誘發T型人格的因子和男性的Y染色體有關,因此T型人格常見於男性。原始時代男性面臨嚴苛的生存競爭,所以需要分泌大量的多巴胺等亢奮性神經傳導物質。男性的腦部長期受到亢奮物質的影響,對亢奮物質的感受度比女性來得低,在現代社會中較不容易感受到興奮。有鑑於此,男性會追求風險來獲得更多的神經傳導物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