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特價

穆罕默德的花園 

The Submission: A Novel

NT$360NT$284save21%

已售完

網上分享

內容簡介 / 名人推薦

有時候,傷慟是一種霸凌;

有時候,愛國也是。

探討「九一一」備受好評的小說,榮獲眾多獎項:

★英國柑橘獎二○一二年初選入圍

★英國《衛報》二○一一年「首作獎」入圍

★美國海明威獎二○一二年「最佳首作小說」入圍

★《紐約時報》二○一一年「年度最受矚目好書」

★《華盛頓郵報》「年度矚目好書」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年度十大小說」

★亞馬遜書店「年度十大首作」暨「年度百大好書」

★邦諾書店二○一一年「年度矚目好書」

 

推薦者(依姓名筆劃序)

張翠容(香港傳媒人、《中東現場》作者)

張鐵志(文化與政治評論家)

楊照(作家、評論家)

蔡康永(作家)

戴立忍(導演)

 

在九一一紀念館的隱名競稿決選會議中,經過幾番熱烈討論,

評審選出了一份兼具美與療癒功能的設計圖──《花園》。

就在評審團打開設計者資料時──「上帝啊,他媽的!是該死的穆斯林!」──

「穆罕默德.可汗」這個名字就像另一顆炸彈,引發了紐約甚至全美國另一場不安與混亂。

  • 那是療癒人心的花園?還是烈士的天堂?

穆罕默德.可汗是建築師,也是土生土長的美國公民。

他只想出人頭地,讓更多人看見自己的作品,也相信自己的設計理念能為人們提供療癒。

然而,紀念館的用意在於安撫人心,是一種國家象徵、一種歷史符號,

由穆斯林建築師設計的九一一紀念館,帶來的是療癒,還是二次傷害?

在同一棵樹下、同一條步道上,它究竟為罹難者家屬提供了撫慰?

還是壯大了伊斯蘭極端份子永世不朽的幻想?

  • 容忍不是愚昧,偏見才是。

穆罕默德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的國家竟視他為外人;

假如他不是穆斯林,他的設計圖就不會被聯想為烈士天堂。

他拒絕回答設計理念,拒絕證明自己的清白。

他決定打死不退,不想拋頭露面叫賣自己,不願對同胞高喊:「我不可怕……」。

  • 他們該堅守信念,或屈從於疑懼?

這一切就像一場核爆,幾乎將所有人都捲了進去:

主張紀念館應體現寬容與和平、卻在最後一刻背棄他的評審團家屬代表;

自認能透過筆下文字呼風喚雨的嗜血女記者;

一心想填補遺址空缺、用盡手段勸退穆罕默德的評審團主席;

從反對《花園》興建過程中找到人生新舞台的酗酒男子;

為穆罕默德仗義直言而遭刺殺身亡的非法移民遺孀;

因為他再也分不清野心和原則而選擇離開的律師女友……

 

他們恐懼、傷痛;他們或歧視或包容,時而相濡以沫,時而彼此傷害。

他們因內心深處種種難以言說的情緒而失控……

這花園如此空靈,寧靜,美麗……

美不是一種罪,它的原罪不是因為美。

 

【媒體評論】

一部真知灼見的作品,角色複雜,勇於質疑人類動機,正視九一一悲劇而不至於沉入濫情的泥淖……這是一部來得正是時候的小說。九一一事隔十餘年,如今終於能拉長景深,回顧過去、現在、將來的我們。──《美聯社》

沃德曼初入文壇之作敘事明確、筆力強勁,在九一一小說林中獨樹一幟,鼓勵人們反躬自省,並捫心自問九一一之後眾人迴避的一些問題:意識形態與道德觀之間的樊籬何在?歧視與愛國心如何劃清界限?──《新聞週刊》

沃德曼的《穆罕默德的花園》,是一本刻劃複雜心境、呈現社會勾心鬥角的小說,面對九一一之後的美國,提出痛徹心扉的諸多疑問,深究「美國人」一詞的真諦。──《今日美國報》

《穆罕默德的花園》讓我們與代表各界的角色共處,體會他們個別的處境、團體向心力、野心、心痛,感受這些人如何左右美國民主,讀來令人大呼痛快。──《舊金山紀事報》

文思清晰,發人深省,娛樂性十足……──《紐約時報書評》

《穆罕默德的花園》是一本成就卓絕的小說,節奏、對話、人物、情節從開場就引人入勝……故事以美國民眾辯論議題為主軸,同時痛心疾首暗示,後九一一現象的元凶不是凱達組織,不是小布希,而是大眾傳媒。──《克里夫蘭公論報》

沃德曼過人之處是讓讀者融入對話──生動且衝擊力大的激辯──以巧妙的手法將焦點從九一一轉移至紀念過程,藉由文字推衍,透過她對歷史的敬意──選擇踏上謙卑的文字舞臺表現個人的屈從心──使其小說傲然屹立於歷史中。──《華盛頓郵報》

大師級的處女作……沃德曼在敘事過程中展現資深記者追究真相的膽識,也顯露天生小說家信手拈來的文采。──《娛樂週刊》

 

 

【譯者簡介】

宋瑛堂,臺大外文學士,臺大新聞碩士,波特蘭州立大學專業文件碩士,曾獲加拿大班夫國際文學翻譯中心駐村獎助,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譯作包括《修正》、《大騙局》、《數位密碼》、《斷背山》、《人魔崛起》、《冷月》、《永遠的園丁》、《幸福的抉擇》、《蘭花賊》等書。

目錄

獎項名稱

延伸內容